《筆尖網》文/筆尖觀察
《筆尖網》關注到,雪人股份近期在二級市場的波動較大,這一變動背后,或與公司2023年商譽減值計提不恰當等違規行為受到監管機構的行政監管措施有關,雪人股份及其管理層正在面臨市場與監管層的雙重壓力。
近期,福建證監局向雪人股份下發了行政監管措施決定書,指出公司在商譽減值測試過程中存在多項問題。評估機構在對四川佳運油氣技術服務有限公司進行資產組減值測試時,未采用市場價值計算債權股權比例,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預測基礎與賬面價值確定基礎不一致,且營運資金測算口徑不正確,導致多計商譽相關資產組評估值。雪人股份直接采用評估機構的評估結果,導致公司2023年商譽減值計提不恰當。
雪人股份在收到監管函后表示將高度重視并積極整改,提升財務復核和信息披露質量,確保今后遵守相關法律法規,防止類似問題再次發生。但此次事件反映出公司在內部控制和財務管理方面仍存在漏洞。
《筆尖網》關注到,雪人股份曾因2023年業績預告與年報數據差異過大而收到監管部門的行政監管警示函。2023年底該公司曾發布業績預喜公告,預計盈利4000萬元至6000萬元,但實際卻出現1536.22萬元的虧損。這種披露信息前后的巨大差異,不免引發投資者對公司的信任危機。
相關領域人士指出,上市公司面對監管措施,除了公開致歉和承諾整改外,還應加強內部管理和外部監督機制。上市公司需要重新審視其財務、審計以及內控流程,確保所有環節都能符合法規要求。同時,應增強與監管機構的溝通和協調,及時解決存在的問題,避免進一步的信譽損失。對于投資者而言,在做出投資決策前,應充分考慮這些因素,保持謹慎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