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聚焦產業協作, 滬杭“黃金拍檔”打造數字時代新圖景。
滬杭合作并不陌生,但少見上海主動前往杭州招商引資。
就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日益推進的當下,身為“龍頭”的上海在數字經濟領域頻頻發力。
在杭州達成多個重點項目合作、招商總投資額超百億元的同時,也引發了對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再思考。
龍頭“吸金”,長三角“內卷”?
11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主持召開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并提出了新要求。他強調,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要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這兩個關鍵詞。
巧合的是,上海同日在杭州舉行了一場面向當地優秀數字經濟企業的招商活動。
在這場主題為“數鏈滬杭 智繪未來”的2023投資上海?全國行(杭州站)暨數字經濟產業生態合作大會中,上海收獲13個重點項目,總投資額約110億元。
今年以來,上海招商動作頻頻,觸角不僅伸向了蓉渝、粵港澳等“遠親”,也指向了同處經濟發達地區“近鄰”。但與前幾次在制造業領域“強鏈補鏈”相比,上海此番動作“靶向”更強,聚焦數字經濟產業及其佼佼者,從單純的招商引資轉向產業生態合作,似乎又折射出招商和產業發展思路的新變化。
作為中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區域,滬杭兩地一小時交通圈,醫保卡、交通卡兩地互認,兩地高鐵日均客流量超過10萬人次等。一體化發展既是目標,也是結果,更是后續進一步合作的基礎。它為整個長三角的產業合作創造了更多的機會,為企業拓展更大的發展空間。
在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三個區域中,長三角最顯著的特點是經濟實力最強、發展最為均衡、市場化程度較高,區域之間通過互學、互鑒、互享,優勢資源互相導入借力,從而可以達到更高層次、更廣范圍的一體化發展,為企業充分利用區域內各種優勢資源提供了基礎。企業跨區域合理布局既是規律使然,也是務實之舉。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長三角區域要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要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和舉措參與國際科技合作,營造更具全球競爭力的創新生態。
“這些區域的產業集群就像拉長的鏈條,而鏈條的齒縫處可看作是長三角產業鏈的互補、上下游的融合。”一位分析人士指出,完全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近些年來,國家層面先后制定和發布了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等戰略規劃文件,這些為滬杭、滬浙的全面深化合作創造了條件。
同時,數字經濟產業的發展也有其獨特的行業特性和需求,數字產品往往有個海量數據的收集、沉淀和分析支持的過程,因此實現產品的路徑必然要經過大數據訓練,數字模型或應用場景變得必不可少,也離不開充足的算力。由于這往往超出了企業個體的能力,產業的一體化發展成為迫切的現實需要。
此外,對地方產業而言,數字經濟是個“重頭戲”。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測算,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在2022年增長到了 50.2 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提升至 41.5%。
滬杭同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核心城市,也同屬數字經濟產業的“一線梯隊”。杭州不僅集聚了阿里巴巴、網易、海康威視、浙江大華、浙大中控等行業龍頭,而且發展成績驕人。
當然,此次上海主動來杭州招商,也引來不小的爭議。
有人猜測,“龍頭”上海在長三角區域內主動發力招商,將形成巨大的“吸金”效應,從而動搖招商目的地的產業根基。
也有人憂慮,黃浦江來西湖“引流”會導致城市的核心產業會逐漸“邊緣化”。特別是在新興產業的發展上,產業競爭力會遭削弱。
更有人直言,長三角的產業“內卷”到了近身肉搏的階段。
猜測者的手中不缺現成的案例。近些年來,阿里巴巴在上海布局了“三總部三中心”,正泰電器等龍頭企業都在上海扎下了根。
疑問隨之而來。在數字經濟時代,一體化發展能否解決企業的上述難點和痛點?在引領數字產業發展中,上海又將如何去回答什么是“一體化”?
“一體化”:基礎設施、訓練場和生態
近日在上海考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要求,上海要加強長三角區域聯動,更好發揮輻射帶動作用。
此次,“組團”赴杭招商的各區,均為上海數字經濟產業的“高地”和“大區”,如浦東新區、徐匯區和松江區,這些區域不僅設立了上海數據交易所等專業機構,也集聚了核心企業,以及擁有G60科技走廊那樣面向長三角的產業布局。
外界普遍認為,上海此番招商,亮出了數字經濟產業發展的“家底”。
上海數據交易所有限公司總經理湯奇峰全程參加了此次上海赴杭的招商活動。
他發現,上海此次來杭招商有幾個“看點”:招商瞄準的是企業,提供的是數字基礎設施;集聚的是產業,合力拓展的是機會;打造的是市場和生態體系,搶占的是世界制高點。
要理解這一點,就要認識到何為“一體化”發展?對數字經濟產業而言,“一體化”在于如何發揮各自所長,最終實現產業資源要素的高效流動。因此,數字基礎設施,場景訓練資源和生態體系構筑了“一體化”發展的基層。
上海加快布局了數據交易所、臨港國際數據港等“數字基礎設施”;創造了和展示了無人駕駛、智慧醫療、智能電梯、智慧安防、智慧家居、智慧文旅等領域的應用場景;
官方數據還顯示,上海目前已占據了全國40%的網絡游戲市場,60%的金融信息服務市場,70%的O2O生活服務市場,90%的網絡文學市場;同時有17家上海公司入圍中國互聯網企業綜合實力百強。
更為巧合的是,推介會當日,拼多多的市值短暫超越阿里巴巴,并在后面幾天確立了超越的位置。可以說為拼多多代表的上海互聯網企業近年來快速崛起,一舉改變了過去十幾年的表現,這里既有營商環境的支撐保障,也有產業生態的持續打造。
這一生態,不僅有利于上海本土企業,同樣也有利于區域內所有企業的發展。其實,這一生態,不僅對互聯網企業的發展有意義,而且對于硬核產業而言,特別是在集聚精銳力量、達成核心技術攻關這個國之大者方面,也很有意義。
為了能讓企業獲得更多合作交流的機會,上海連續六年舉辦了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連續兩年舉辦全球數商大會。
特別是對于“數字基礎設施”的意義,湯奇峰稱,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建造縱橫立體的“數字高速公路”,而相關企業和數據要素只有動起來、跑起來,才能“活起來”。
于是,從打造基礎設施、建設場景應用的“訓練場”和語料庫,到形成人才、市場和企業的集聚,意味著“雨林”般的產業生態逐漸形成,這意味著“上海機遇”,而她同時預示著“產業機會”。
另一方面,諸多有識之士表示,對于上海在長三角區域核心城市招商“吸金”,以及自身在數字經濟領域被“邊緣化”的擔心著實屬于杞人憂天。
“滬杭之前只有一條高速公路,但現在高速公路網四通八達,長三角事實上實現了整體發達,每座城市都受益于‘一體化’發展,數字經濟領域自然也不會例外。”這名專家認為,一體化發展將為實現繁榮我國的數字經濟提供可能。
“如果從深層次上去理解上海的招商,這絕非讓企業搬家、從一方熱土搬到另一方熱土那么簡單,”一位專家解釋,“這是努力在熱土、高地之間形成產業資源的良性流動。”
在這位專家看來,長三角區域在數字經濟產業的“一體化”發展,體現的是雙贏和共贏的格局,是一種不搞重復建設、專注資源節約型,又能實現多地互惠互利、又“數”又“綠”的產業發展方式。
那么,如何衡量“一體化”發展的水平?它的本質要求是“高質量”。
“高質量”招商:投資人兼合伙人
上海自從出臺投資促進24條新政,并宣布對新引進的高端產業優質項目最高獎勵1億元之后,上海仍在頻頻出手。
今年7月,上海市政府下發了《立足數字經濟新賽道推動數據要素產業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
“通知”制定的目標異常清晰:到2025年,上海數據要素市場體系基本建成,打響 “上海數據”品牌,諸多“高質量”的要求在“通知”中屢屢提及。
無論是培育產業,還是服務企業,“高質量”都是上海招商的嚴格要求。
一方面,上海招商不僅局限于“推介”,而且異常注重“售后”。
作為上海招商活動的重中之重。在當地設置“服務點”,提供個性化的“一事一議”政策已成為對外招商的“常規項目”。
每逢上海在全國兄弟省市進行招商推介,上海投促中心的王東主任往往賣力“吆喝”,在推介結束前,會在大屏幕上會公布個人微信二維碼。
這是王東的工作慣例。他說,雖然這是一個“大數據”時代,仍需要提供“點對點”的服務。
參與招商的浦東、徐匯、松江三區為6家杭州來滬發展企業送上了“重點企業服務包”。
而上海西岸開發集團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干瑾在交流時說:“如果用一句話加以概括,就是怎么讓企業來了上海,又愛上海?”
另一方面,在新賽道、新經濟、新業態發展目標的指引下,上海招商也在及時調整,創新“招商范式”。
比如,上海此次針對數字經濟時代新模式新業態企業招商的特點,提出了“三看三不看”的招商新思維:即不看稅收、看業態;不看盈利、看潛力;不看資質、看團隊。
上海希望可以通過投資人般的專業眼光、合伙人的服務意識,盡可能發掘“潛力股”和“績優股”,同時伴隨企業成長為行業的參天大樹。因為,無論上海作為投資人,還是合伙人,滿足企業的需求始終是他們的使命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