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零度?
來源 / 節點財經
斯凱奇迎來新局。
斯凱奇昨日宣布,同意被投資公司3G資本收購,預計2025年第三季度完成交易。交易完成后,斯凱奇將不再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轉為私有公司。
《節點財經》了解到,此次收購方3G資本,正是漢堡王母公司RBI的控股股東。3G資本過去的案例中不乏超級項目,包括奧利奧、百威啤酒、麥斯威爾咖啡、亨氏番茄醬等產品,都產自3G所收購的各大公司。
這筆總價約為94.2億美元的收購案背后,買方3G資本和賣方斯凱奇,有何深意?
01 斯凱奇“賣了”
美國關稅大刀下,今年2月以來,斯凱奇的股價持續下滑,3個月內,已經累計下跌約40%。
在這一背景下,斯凱奇宣布,3G資本將以63美元/股的現金收購斯凱奇所有已經發行股票,與此同時,斯凱奇私有化退市。
斯凱奇成立于1992年,為美國鞋類品牌,這家被稱為“美國足力健”的運動鞋品牌,在過去4年時間,全球銷售額從約46億美元增長至約90億美元,短短四年內漲了96%、差不多翻了一倍。
論市占率,斯凱奇在全球排名第三,僅次于耐克和阿迪達斯。而在中國市場,斯凱奇勢頭同樣猛烈。早在2007年,斯凱奇與中國香港聯泰集團合作成立了合資公司斯凱奇中國,正式進入中國市場。
之所以備受歡迎,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性價比。
相較耐克、阿迪達斯等品牌,斯凱奇的定價更具性價比,休閑鞋價格多在300-600元區間,專業運動鞋多在400-1000元區間。天貓旗艦店中,其銷量最好的鞋在200-500元區間。
在打出性價比標簽的同時,斯凱奇近年來更加強調“舒適”與“便捷”,不斷深化舒適科技產品布局,這使得斯凱奇在競爭激烈的運動鞋服市場中走出了一條差異化的增長路徑。
在性價比和舒適便捷定位的帶動下,斯凱奇在中國市場實現了迅猛發展。截至2024年,斯凱奇在中國已開設近3500家門店。
02 溢價30%,買家3G資本是誰?
相對于斯凱奇,3G資本并不被大眾所熟知。3G資本誕生于2004年,三名創始人是巴西傳奇投行加蘭蒂亞(Garantia)曾經的所有者——雷曼、馬塞爾和貝托,3G資本這個名字也來源于此。
3G資本是消費品領域的著名投資公司,是酒業集團百威英博、連鎖快餐漢堡王的股東。曾被業內形容為“史上最會賺錢的私募股權投資機構”。
在過去的投資中,3G資本創造了大量的標桿案例。在3G資本的收購歷史中,漢堡王是一個經典項目。
2010年被3G資本收購前,漢堡王的市值已經降至30億美元,每年利潤不足1億美元。但漢堡王的品牌影響力卻遠遠超過市值本身。
這一年,3G 資本以超出原PE 機構初始投資額兩倍的40 億美元價格收購遭受金融危機侵襲的漢堡王控股權。在被3G 收購后的第一年里,漢堡王稅息前折舊前攤銷前利潤(EBITDA)增長60%,六年后,易主的漢堡王為3G 資本掙得140 億美元的利潤。
這樣高價投資并收獲巨額回報的案例在3G資本的投資清單中不在少數。
2013 年初,3G聯合股神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收購了全球番茄醬大亨亨氏集團,3G負責運營管理。在收購亨氏之后的兩年里,3G 資本又一次成功提高了EBITDA 800 基點,達到28 億美元。
這一次收購斯凱奇,3G資本同樣付出了高價。根據公告,3G資本同意以每股63美元的現金收購斯凱奇所有流通股,這意味著,這一價格較斯凱奇15天成交量加權平均股價溢價30%。
對于3G資本,完成收購后通過一系列產業賦能,讓資產實現增值已經是慣用的手段,那么對于斯凱奇而言,這筆收購意味著什么?
03 斯凱奇的中國故事如何繼續講下去?
斯凱奇同樣不會做虧本的買賣。對斯凱奇而言,?中國市場已經是斯凱奇除美國本土外最大的海外市場。
近幾年,斯凱奇在中國以年均凈增500家門店的速度擴張,并計劃通過“超級大店+下沉市場”策略進一步滲透三至五線城市,目標到2026年門店再增長3000家,銷售額達到300億元,這個規模已經比肩安踏腳踩李寧。
不過從增長看,中國區增速明顯放緩。
2025年一季報顯示,斯凱奇在中國市場銷售額同比下降16%。事實上,從2024年起,斯凱奇中國市場就已呈現頹勢,全年銷售額同比下降0.9%,其中四季度下滑11.5%。
增長放緩之外,更嚴峻的考驗來自關稅。
斯凱奇上周五發布的證券文件顯示,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政策“對我們的業務運營構成重大風險”,可能導致利潤率下降、鞋價上漲和消費者需求減少。
上周,斯凱奇還與耐克、阿迪達斯等公司一起簽署了一封致美國總統的信,呼吁將鞋類產品從“對等關稅”中豁免。?信中表示,許多生產平價鞋類的公司無法承受如此高的關稅,也無法轉嫁這些成本。如果不立即解除對等關稅,這些公司將不得不倒閉。
這封信警告說,美國鞋類零售商面臨“生存威脅”,將不得不承擔“超過150%至近220%的關稅”。信中還提到,零售商已被迫暫停訂單,“美國消費者的庫存可能很快就會不足”。
若上述交易順利完成,斯凱奇將轉為私人控股。在3G資本的助力下,斯凱奇如何扭轉中國市場頹勢、優化全球經營結構、平衡成本控制與產品創新,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