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尖網》文/筆尖財經
近年來,公募基金對行業龍頭股的集中持倉已成為市場顯著特征。這種"抱團"現象并非偶然,而是機構投資者在宏觀經濟轉型期,對確定性價值的集體選擇。龍頭企業憑借技術壁壘、規模優勢和品牌溢價,在經濟波動中展現出更強的抗風險能力,成為資金天然的避風港。
盡管市場風格輪動頻繁,但公募基金對核心資產的配置比例始終穩定在60%以上。2024年市場調整期間,茅臺、寧德時代等龍頭股雖經歷估值回調,但機構對上述兩家公司持倉均超千億。這反映出專業投資者穿透周期迷霧的洞察力——優質企業的短期價格波動,猶如海面浪花,無法改變深海的價值流向。正如巴菲特所言:"時間是好企業的朋友",真正的核心資產會在經濟復蘇時率先反彈。
公募重倉圖譜恰是中國經濟轉型的微觀映射。新能源領域的寧德時代、醫藥創新的恒瑞醫藥、科技自主的韋爾股份,這些被機構長期持有的標的,正是各行業突破"卡脖子"技術的關鍵力量。資金向頭部企業聚集,本質上是市場機制對產業升級方向的投票。這種資本配置不僅助推龍頭企業研發投入,更通過"標桿效應"帶動整個產業鏈的價值提升。
在散戶占比仍超60%的A股市場,公募基金的持倉選擇具有重要的定價引導作用。其堅持"買入并持有"的策略,正在改變市場熱衷炒短線的生態。據統計,近三年持有核心資產超5年的基金產品,年化收益顯著跑贏指數。這種改變印證了彼得·林奇的論斷:"最終決定股價的是企業本身的價值。"當更多投資者學會用望遠鏡而非顯微鏡觀察企業,資本市場才能真正發揮資源優化配置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