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暫贏閃電戰,躬身持久戰。
采寫/陳紀英
戰略成效到底幾何,得看業績分曉。
2024財年Q2(7月-9月),阿里收入同比增長9%,經調整EBITA同比增長18%,超出市場預期,達成了阿里變革的戰略初心——打破大鍋飯,組織效率彰顯,業績提振明顯。
增長之下,也有變數——云智能集團完全分拆暫停,盒馬鮮生IPO計劃暫緩等。
變中求增,尤為不易。剛剛獨立半年的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以下簡稱阿里國際),在單獨披露營收數據的六大業務中,拿下近10個季度最高增速。
看似阿里國際跨山出海,如履平地輕松高增長,但其實,海外市場雖然機會遼闊,競爭也在加劇。
今年以來,海外成為中國電商平臺廝殺的新主場——阿里國際、Shein、拼多多旗下Temu,以及Tiktok,一起在全球市場大亂燉,玩法各異,同樣兇猛。
中國玩家的的凜冽攻勢,甚至導致亞馬遜元氣大傷——根據GWS的數據,從1月到6月,亞馬遜每日移動應用端的英國用戶流失超過100萬,而美國用戶則從3月底的5400萬日活大幅跌落至4600萬。
從長遠來看,眼下一路狂飆的阿里國際,其實才剛剛出港——此前,阿里曾已經立下宏愿,到2036年,服務全球活躍買家20億,國內國外各占一半。
如今用戶規模在三四億的阿里國際,還有六七的用戶缺口等待補足;而且,在不少目標市場,阿里國際的滲透率還有待提升。在這場持久戰中,阿里國際的底氣和底牌是什么?
獨立滿半年,阿里國際交卷
阿里國際的業務版圖,可以大致分為兩塊,一是批發業務,以Alibaba.com為代表;二是零售業務,由Lazada、速賣通、Trendyol、Daraz、 Miravia擔綱。
相比之下,批發業務表現穩健——本季收入同比增長9%,零售業務占比更高——本季度對阿里國際的營收貢獻高達77.4%,增速也更快,本季度整體訂單同比增長28%,收入同比大漲73%,帶動阿里國際大盤同比大漲53%。
對比來看,國際零售業務的收入比訂單增速更快,一方面,意味著用戶信賴度深化,客單價因此提升,另一方面,則得益于平臺變現率提升,增長質量優化。
縱向來看,《財經故事薈》查閱了最近兩三年的財報,發現國際零售73%的同比增速,躋身新高。
在2022年前三季度,阿里國際零售業務增長還處于個位數,一度甚至因為疫情小幅下滑震蕩。
而自2022年Q4以來,國際零售就開始狂飆——保持兩位數同比高增長,且增速越發陡峭,今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速分別為41%、60%、73%。
拆開來看,阿里國際零售業務旗下多個平臺,各自開花,覆蓋歐洲、東亞、東南亞、南亞、中東、土耳其等多元市場。
在國際零售業務中,營收貢獻最高的Lazada ,本季度訂單繼續雙位數增長;
主攻土耳其市場的Trendyol,在2018年4月被阿里并購,并連續追加投資后,已經穩居土耳其第一大電商平臺,在阿里多個季度的財報中,“增長強勁”、“持續盈利”是描述Trendyol的關鍵詞;
而在韓國市場,速賣通從位居后端的邊緣電商,到躋身Top3主流平臺,也僅僅花了半年時間。
上述平臺聚焦的多元市場,具有很大差異性,與此同時,阿里國際也陸續跑通跨境、本土、批發等多個模式,由此沉淀了多元方法論,面對即將開疆擴土的更多市場,可以靈活適配、復用推廣。
獨立之后的阿里國際,不但繼續擔負增長重任,也背負著盈利訴求。
而海外市場灘險礁多,靠燒錢大撒幣撬開市場是捷徑,導致高增長往往伴隨著高虧損。
根據《WIRED》雜志的爆料,Temu發往美國的包裹中,每筆訂單虧損約30美金;為同時滾動美、澳、加、新等站點的大飛輪,每年虧損41.5億-67.3億元;在美國市場,今年將投入14億美元用于廣告宣傳,明年預計投入43億美元。
但阿里國際零售業務,并沒有頭腦發熱猛燒錢,反而在不斷逼近盈虧平衡線。
今年前三個季度,阿里國際經調整EBITA虧損分別為23.30億人民幣、4.20億人民幣、3.84億人民幣,虧損額大幅收窄,本季度同比去年同期更是大幅收窄了49%。
其中,Trendyol營收利潤雙向增長,維持常態化盈利;Lazada每單虧損環比同比均在持續收窄,變現能力持續提升。
大幅減虧證明,于阿里國際而言,盈利虧損與否,與經營能力無關,與戰略取舍有關。
手中有糧,心里不慌,成熟業務變現能力的提升,以及盈利水平的整體改善,可以輸血給其他創新業務,讓后者可以如虎添翼全力奔跑,如此形成青黃相接之態勢。
比如,比如主打3-5日內配送、包郵、免運費退貨的Choice服務,眼下仍以增長為第一目標,還在投入期。
而這一服務在韓國跑通后,又被移植到了英國、西班牙、荷蘭、比利時。
據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CEO蔣凡在財報電話會議上透露,未來Choice 可能會為速賣通貢獻超過50%的訂單量,有望成為拉動后者增長的第一引擎。
業績增長的面子,供應鏈提質的里子
搏殺海外,堪稱煉獄之旅,折戟者洶洶,玩轉者寥寥。物流配送時效,售后服務保障等等,難度系數都在指數級提升。
于中國出海電商而言,拼殺最低價,是捷徑,但僅靠拼殺低價,遠遠不夠——短期低價靠燒錢,長期低價,則靠優化供應鏈,持續降本提效,同時提升服務體驗。
而解決物流配送時效,通常是打開新市場的金鑰匙——這從速賣通韓國站點的起起伏伏中,可見一斑。
從2018年到2020年,速賣通在韓國市場并沒擠進頭部,甚至三度差點被關。
后來一躍而上升至頭部,就受益于物流效率提升——在距離韓國最近的威海布倉,疫情期間,緊缺的防疫物質能再3-5日送達,韓國市場高增長的閥門就此開啟。
為了在實惠、體驗、速度、增長、規模等多元目標中,找到更優解,速賣通目前三線并行——全托管、半托管、商家自運營。
所謂“全托管”,主要是指將核價、運營、物流、售后等環節交由平臺處理,商家只負責供貨的一種業務模式。
全托管模式下,一方面降低了商家入駐門檻,后者無需具備運營能力,即可一步觸達海外市場,最適合具有生產制造能力,但貿易能力不足的海量產業帶商家。
因此,全托管模式一上線,就吸引了大批產業帶源頭工廠入駐。
另一方面,全托管模式下,平臺深度介入,其模式類似平臺自營,也能保障更高的效率,更好的體驗——支撐Choice業務履行全球5日達、免費海外退貨等高標準服務。
今年雙11,是速賣通推出全托管后首個雙11,基于全托管、半托管模式,速賣通菜鳥優選倉備貨量同比去年漲了10倍,輕松應對訂單暴漲,且能保障在全球5個國家兌現5日達承諾。
如今,全托管已成出海電商標配,但僅有全托管不夠。全托管高度依賴于平臺自有人力,需要全鏈路重度運營,這導致全托管模式下的商品池容量有限,影響 GMV 的天花板上線。
對此,國信證券曾做過測算,全托管模式下, Temu平臺的SPU(標準化產品單元)極限值是 276 萬個,而同期亞馬遜的SPU約為 6 億個。
服務190多個國家的速賣通,自然對SPU豐富度有著極致訴求,因此全托管之外,速賣通又上線了半托管模式——既保留了商家自主運營的“部分自由”,又能看齊全托管的服務標準。
半托管和商家自運營模式,一方面可以激發商家的主觀能動性,比如可以保留更高的利潤率,發揮其優勢特色,更適合具備運營能力的商家;另一方面,半托管和商家自營,又在平臺的能力半徑之外,豐富了速賣通平臺的供給側。
而在供應鏈的提效中,相比Shein、Temu的單打獨斗,阿里國際零售業務還有一個親密CP,就是鐵桿兄弟菜鳥——阿里國際提需求,菜鳥保落實。
本季度,菜鳥面向8個國家和地區,推出了全球5日達服務,滿足了速賣通Choice業務的擴張訴求。
5日達服務,也護航速賣通在本屆雙11實現了高增長,有商家一小時內,就賣光了滿足七天大促周期的所有存貨。
不止縮短時效,還能降低物流成本。
比如在韓國市場,相比之前,兩公斤以內貨品運費便宜了20% 以上,兩公斤以上便宜了 50%左右——在提升配送時效的同時,還能降低成本進而壓低終端定價,持續強化速賣通“低價格+好服務”的復合優勢。
供應鏈優勢一旦確立,其邊際成本會越來越低,邊際效應則會持續走高,增長飛輪持續加速,因此阿里國際零售業務的增速一路上揚,也在情理之中。
綜上,阿里國際的業績高增長是表象,供應鏈的提質增效才是更底層的真相。
補上7億用戶缺口,阿里國際有何底牌?
與內卷的國內電商市場相比,海外電商還在紅利期。
2022年海外電商規模近4萬億美金, 2019-2022年3年CAGR為20%;而其,與國內相比,全球電商滲透率較低,距離天花板更遙遠。
不過,與國內市場10億用戶整體一盤棋不同,在海外市場,拿下10億用戶,服務半徑要觸達數百個國家和地區。
覆蓋區域更廣泛,市場差異更大,目標群體更多元,僅靠人力堆疊會不堪重負,難以持續支撐高增長,增長模式必須走向“人機結合”。
而在阿里財報會議上,AI是被一再提起的高頻關鍵詞,阿里國際領域同樣適用AI。
今年11月1日,阿里國際站的外貿AI產品“生意助手”上線,并向所有商家開放。AI生意助手不炫技,主打解決真問題,只需一鍵就能做完商品發布所需的幾乎所有素材,視頻制作提速10倍,大幅提升效率,內測數據顯示,能幫外貿商家提升19%的曝光量,提高20%的樣品單和訂單。
就在月初,阿里國際還上線了首個聚焦跨境全球商業的AI產品“Aidge”。Aidge以自研大語言模型為基礎,定位于Pass平臺,同期面向全球SaaS及ISV開放測試申請,支持18種語言,幫助商家用本地化表達快速生成設計、營銷所需的圖文和視頻,提高訂單轉化效率等。
而此舉,不止助攻平臺自身降本增效,海量商家也能普惠于此。
中小微外貿企業的入局門檻,得以大幅降低,無需顧慮語言障礙和擔心缺乏外貿經驗,無需配齊專業人才;與此同時,又可幫助商家一鍵對接全球訂單,全球市場的增長閥門就此打開;眼下,跨境電商也在逐步內卷,比拼價格力和服務力,AI入場,還能幫助平臺和商家降本增效,在價格競爭和服務比拼上更具優勢,比如AI客服24小時隨時在線等,
在阿里國際跨關出海的長遠征途中,積攢的底層AI能力,可以復用到不同市場,未來撬動的價值杠桿越發長遠。
眼下,出海電商,共有兩種模式,一是立足中國服務全球的跨境模式,1999年上線的阿里巴巴國際就是如此;二是高度融入本地,立足全球,服務全球,Lazada,Trendyol等都是如此。
目前阿里國際是兩者兼顧,而從長遠來看,全球電商交易消費平臺,才是阿里國際的終局目標。因此在阿里國際的業務盤子里,未來海外本地電商將擔當其增長主力。
在海外電商的拓展上,阿里國際與TikTok、Temu的玩法也有所不同,在組織管理上收放更為靈活,把決策權交給聽得見炮聲的一線人士。
2018年相繼被阿里并購而來的Trendyol(土耳其)、Daraz(南亞),雖然業績并入阿里財報,但戰略上徹底本土化,保持相對獨立運營,自建董事會。此舉成效顯著,Trendyol在土耳其市場穩居第一位置;Daraz作為南亞地區最大的電商平臺,已經廣覆5億人口級市場。
盡管海外因其市場多元,發展變量繁多,導致難度系數陡升,且內卷之勢越發明顯,但相比之下,如果海外市場難度堪稱煉獄,中國電商市場則是地獄——競爭最為慘烈。
過去10年,淘寶天貓能從0到1,在中國這一最兇險最內卷最廣闊的市場突圍,如今資源、資金、技術、人才儲備更為充足的阿里國際,應該不懼硬仗。
而在與其他國家的電商平臺競爭中,中國平臺還依仗于更堅實的后盾——名列世界工廠的中國,有著最具價格力、最富性、最可靠的商品生產與供給體系,貨物貿易連續6年世界第一。
中國首屈一指的供應鏈體系,嫁接上平臺打造的出海通路,可以對接全球海量用戶需求。
今年雙11,速賣通電競類商品在韓國持續熱銷,而中國商品只是本土同等產品價格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在巴西,母嬰品牌最受青睞,主打嬰兒霧化器、吸鼻器的傲龍健康首日環比翻近9倍,單量規模創造歷史記錄;追求高品質的中東土豪,則對高客單價商品青睞有加,均價兩三百美元的國貨洗地機品牌如石頭、添可等,在此熱銷。
贏得當下的閃電戰只是起點,未來的漫漫出海長征,于所有玩家而言,都是持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