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網》喬丹
2023年,國際形勢猶如一幅錯綜復雜的畫卷,世界經濟在復蘇的道路上步履蹣跚,中國經濟也面臨著新挑戰。然而,宏觀政策“組合拳”猶如一雙巧妙的手,有力推動著國內經濟企穩回升。
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上市公司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提升核心競爭力,成為當前的重要議題。
近日,由思維財經&投資者網主辦、國信證券上海分公司協辦的2023年度思維財經投資者年會在上海浦東濱江金雀藝術中心完美落幕。
在年會的圓桌討論環節,國信證券投行事業部業務部董事總經理張存濤、南京新百品牌總經理左芹、國華人壽品牌管理部總經理凌云峰與《投資者網》總編輯陳元地,圍繞“驅動未來·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策略”這一主題,展開深入討論。
從左至右依次是:陳元地、張存濤、左芹、凌云峰
陳元地:今天我們的主題是探討公司高質量發展問題,由于外在環境和內在因素的變化,高質量發展的公司數量有所變化甚至減少,首先請嘉賓們分享一下,在你們眼中,哪些因素能夠體現一家公司的高質量發展?
張存濤:高質量發展是一個相對宏觀抽象的話題。在A股市場,有五千多家上市公司,投行人員經常會面臨公司上市后股價迅速達到高點然后下滑的尷尬局面。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投行人員仍然希望公司能有一個好的估值,但實際上很多公司上市后股價確實呈現沖高下滑的趨勢。
在評價一個公司是否實現高質量發展時,首先要看財務指標。財務指標必須美觀,但僅僅依靠美觀的財務指標并不能說明公司實現了高質量發展。公司治理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一個擁有良好治理結構的公司有助于其長期穩定的發展。在實踐中,我們發現很多公司最終消亡或倒閉的原因都與公司治理有關。
同時,還要關注公司的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這些因素雖然比較抽象,但是在實踐中卻是非常重要的。
左芹:作為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需要創造效益,有市場占有率并引領行業導向,有高效的內循環系統,注重創新以及關注ESG,這些因素對于公司的長期發展至關重要。
凌云峰:關于上市公司的高質量發展,我認為以下幾點至關重要。首先,公司的主業應突出且具備強大的競爭力,同時,產業政策應符合未來的趨勢,這樣才能在當前的商業環境下立足并實現持續發展。
其次,公司的經營應良性、健康,財務狀況穩健,這是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此外,控制好杠桿率在當前環境下尤為重要,許多企業出現問題都源于此。
最后,公司的戰略定位要明確清晰,這需要公司有良好的治理結構作為支撐。團隊穩定、經營策略一貫且堅持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對于金融企業和實體企業而言,綠色發展意識越來越重要,每個個體都與這個世界緊密相連。時間會證明一切,持之以恒才能綻放最美的玫瑰。
陳元地:剛才幾位嘉賓的分享,讓我思考到企業文化的力量。企業文化是基石,它塑造了企業的氛圍。在各位看來,一個健康的企業文化應該具備哪些特質?如何評價一家公司企業文化的好壞?
張存濤:實際上很多上市公司缺乏真正的企業文化。不客氣地說,五千多家上市公司中,有一半以上沒有真正的企業文化。自從2018年全面注冊制改革以來,我們確實看到了上市公司整體質量在提高,企業文化也逐漸形成。每個企業家,無論是民營還是國營企業,都在強調文化的重要性,甚至將其寫在墻上。
然而,只將文化編成小冊子并不意味著真正擁有了企業文化,具有朝氣蓬勃的氣息,才是真正擁有企業文化的體現。如果一個企業缺乏生機和活力,無論其性質如何,都可能意味著它缺乏真正的企業文化。
左芹:我非常贊同張總的觀點。談到企業文化,許多公司混淆了企業愿景、企業價值觀和企業文化這三個概念。企業愿景和企業價值觀是不同的,有其獨立的定義和意義。而企業文化更是貫穿在企業員工中,像毛細血管一樣滲透在商業環境中的一種氛圍,影響著員工的心態和行為。
我們作為一家產業涉及國內外的公司,也在努力打造一種年輕、國際化和尊重專業人士、尊重價值的企業文化。
凌云峰:在國內現階段,老板的性格往往決定了一個企業的文化,這是很自然的現象。例如,某企業的老大喜歡打籃球,如果企業能夠持續發展,那么他的愛好也將成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推動體育精神的普及,對提高員工的精神面貌產生積極的影響。
企業文化作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對于內部員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著重要的作用。擁有良好企業文化的公司,員工會感到歸屬感和自豪感,這無疑會增強企業的整體實力。
在實體經濟領域,一些表現優異的公司如比亞迪,早期便倡導“家”的文化。他們不僅為員工提供工作上的支持,還關心員工的家庭生活,解決子女上學等問題。雖然這種關懷的層次可能有限,但這種企業文化卻在不斷地進步和躍進,它在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內涵和意義,正成為企業實力和競爭力的重要體現之一。
陳元地:近年來,企業面臨著巨大的變化和挑戰。我們常常觀察到,一些企業從高質量發展到情形逆轉,或者反之,這個過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歷了關鍵的“拐點”。各位認為,企業如何應對或抓住“拐點”中的風險和機遇?哪些跡象表明企業正在經歷“拐點”?
張存濤:作為投行人士,我們經常需要評估企業的好壞。無論是之前的核準制還是現在的注冊制,我們首先關注的是財務指標。如果企業的財務指標明顯惡化,我們還需要考慮其環境背景。對于發展初期的企業,我們可以給予一定的理解。但如果整個行業都在盈利,而你還在虧損,那么無論你怎么解釋,都難以自圓其說。
以科技類項目為例,由于這個領域的特性,我們經常會遇到虧損的企業。在人工智能領域,可能90%的企業都在虧損。此時,我們需要進一步溝通,了解虧損的原因及未來的發展潛力。
企業管制也是我們關注的重點。無論是投行還是投資機構,我們在選擇一個企業時,首先會考慮其所在的賽道。然后我們會關注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以及企業老板的素質。即使到了IPO階段,我們也會通過閱讀招股說明書來了解企業的細節。在科技類項目越來越多的今天,創始團隊的素質和企業的管制文化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這兩點出現問題,我們基本上就不會再繼續推進這個項目了。
左芹:張總作為專業機構的專家,視角更加宏觀,關注點也更為廣泛。而我則更注重微觀層面,從個人角度出發,所謂的“好公司”和“壞公司”其實并不存在絕對的界定,都是周期性的變化。當然,我們能否找到一個關鍵性的節點或小的趨勢來判斷一個公司的起伏呢?我認為這個關鍵點可能就是公司的氛圍。
我們每天涉足許多不同的行業,如果你在我們旗下的任何一家公司待一兩天,你就能切實感受到這個氛圍。首先,公司的業務和職場氛圍都非常高效,任何事情的反應都非常迅速。其次,大家都充滿了創新精神,積極向前。在當前的經營環境下,無論身處哪個賽道,即使再小的公司,只要具備這兩點感受,就意味著這個公司在不斷進步和發展。
凌云峰:許多公司處于高度競爭的行業環境中,這就考驗了管理團隊的經營能力、股東的支持以及對市場機遇的把握。過去,一家優秀的公司可能因為領導人的變更而發生變化。在當前國內環境下,尤其是對于已經規?;墓緛碚f,領導人的更迭可能會帶來深遠的影響。例如,格力電器的董明珠何時退休,就會對基金經理們的投資策略產生影響。對于投資者來說,密切關注公司這類動態是至關重要的。
陳元地:各位認為在當前環境下,企業面臨的最大或最棘手的挑戰是什么?
張存濤:現今企業面臨的最大挑戰在于如何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近年來,外部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給企業戰略和戰術的實施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尤其是科技類項目,其抗風險能力往往比傳統行業更差。因此,企業需要確保其決策與當前的經濟環境或外部大環境相符合。當外部經營環境發生重大不利變化時,企業需要能夠及時調整戰略,確保生存和發展。
此外,信息披露也是企業面臨的一個難題。一方面,高質量發展需要真實、準確、完整、及時的信息披露。但另一方面,過度信息披露會導致一些問題。例如,科創板鼓勵六大行業的發展,但這些行業往往涉及到國家安全和商業秘密。一旦企業披露了過多的信息,就可能引發海外斷供等不利影響。
對于科技類項目,還需要注意保護自己的商業機密。許多科技類項目的毛利率很高,達到60%或70%,但披露過多信息可能會引起客戶的流失。因此,企業在信息披露時需要保護好自己的利益。同時,企業也需要積極與監管機構溝通,以更好地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
左芹:自2016年我們公司轉向大健康賽道以來,也經歷了許多挑戰。那時,正值國家提出“健康中國2030”規劃,我們意識到傳統百貨行業并非高速發展的行業,因此我們主動選擇了大健康賽道。目前,我們已經拓展了四個子賽道,包括生物醫療、造血干細胞、健康養老和現代商業。雖然目前整體發展良好,但我們在這個轉型過程中也遭遇了一些困難。
一方面,從舊賽道向新賽道轉型的過程中,我們面臨了一些明顯的挑戰。例如,團隊配置和新舊公司的融合是一個大問題。即使不說價值觀,大家對基本商業邏輯的認知也需要磨合。
另一方面,隨著賽道數量的增加,如何讓這些賽道之間產生良好的互相支持,形成共振狀態,這是我們一直在調整和優化的地方。我們需要讓每個賽道能夠互相支持,產生協同效應。
凌云峰:特許金融行業,則面臨著政策性的挑戰,這使得企業需要不斷適應國家金融監管部門的指導和規定。在這個過程中,企業需要查漏補缺,改進自身業務,以確保整體業務走向健康發展的道路。
對于企業來說,另一個挑戰是如何實現短期效應和長期效應的核心統一。例如,在壽險行業轉型的過程中,雖然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整個行業的效益仍在下降。由于中國老齡化的影響,未來十年將有大量人口陸續進入退休階段,解決養老問題成為了一個大方向。
然而,壽險公司在開展康養業務時面臨著重資產和微利的挑戰,如何實現資產負債的匹配和協調長期效益與短期效益的關系,對于企業來說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這可能會給企業帶來現金流的壓力或短期經營方面的壓力,因此需要進行全面的統籌規劃。
陳元地:各位能否展望一下,高質量發展未來的趨勢和前景有哪些?哪些行業和公司會迎來機會?
張存濤:國家強調上市公司要注重人民性和政治性。這意味著我們需要關注二十大報告中列出的行業和領域,以及這些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同時,我們也需要關注其他領域的機遇,例如科技創新、新零售等。在具體的企業層面,我們需要具備三創四新的能力。
左芹:我們一直堅定地選擇大健康行業,并對其充滿信心。大健康行業的回報周期較長,企業需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并具備商業上的追求和國家使命感。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加劇,大健康行業在未來仍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我們看好這個行業,并相信它將繼續為社會做出貢獻。
凌云峰:從宏觀角度來說,在中國進行產業投資時,研究政治經濟學并關注國家領導人的報告中提到的重點行業和投資方向是非常必要的。此外,中國在某些領域具有國際競爭力,甚至有一些企業通過自下而上的方式實現了進口替代。如果市場環境得到改善,海外市場有所恢復,相信中國的民營企業將會有更多的機會。
舉一個例子,有一些公司在做進口替代業務。他們先將國外產品引入中國,帶領銷售,然后進行組裝,并逐漸開始研發。盡管在技術轉讓和自主研發之間存在一些糾紛,但他們的產品最終逐漸蠶食了國外產品的市場,甚至還有可能實現出口。這些草根行業可能會產生小巨人企業。
陳元地:今天,我們深入探討了行業及公司發展的諸多方面。我們堅信,最艱難的時期已經基本過去。未來需把握住外部和內部環境積極的變化,困難只是暫時,春天終將到來。(思維財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