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網》蔡俊
納芯微(688052.SH,下稱“公司”),正迎來密集的機構調研。
作為一家聚焦高性能、高可靠性模擬集成電路研發和銷售的集成電路設計的企業,今年前三季度,納芯微營業收入超10億元,同比下降21.57%;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51億元,同比下降203.65%。收入構成上,信號鏈、電源管理、傳感器的占比分別為55%、32%、12%。
公司表示,業績下滑主要受客戶去庫存行為影響和終端市場需求疲軟,各項費用開支也持續上升。同時,報告期內公司還攤銷股份支付的費用。若剔除,今年前三季度公司的歸母凈利潤625.49萬元,扣非歸母凈利潤-0.57億元。
雖然公司的業績仍完全好轉,但公司在調研時披露,隔離驅動產品已在部分新能源客戶的應用中實現量產。資料顯示,公司主營模擬芯片,核心客戶有比亞迪、大眾、東風、五菱、長城等汽車企業。
海外大廠的沖擊
半導體產業周期下行,大小廠家經歷著寒冬時刻。
今年上半年,納芯微營業收入7.24億元,同比下降8.8%。其中,信號鏈和電源管理分別為4.1億元、2.26億元,各自同比下降22.27%、0.79%。
很明顯,信號鏈產品的收入下滑拖累公司整體業績。該板塊產品包括線性、隔離、轉換器、接口等種類。其中,隔離類和信號調理類是拳頭產品,種類多且全,技術和出貨量處于國內龍頭地位。
實際上,兩大產品均是公司起家之本,下游應用也從消費電子逐漸向汽車電子和工業延展。受益于國產替代和下游需求高增長,公司的業績曾因此受益。
不過,海外大廠的產能恢復對公司已構成明顯的挑戰。
從當下市場競爭格局來看,根據市場研究公司Markets and Markets數據,全球范圍內,隔離類產品依舊以歐美日廠家為主導。美國的TI(德州儀器)、Silicon Labs(芯科科技)、ADI(亞德諾半導體)、博通公司以及德國英飛凌等頭部廠家合計市占率超40%,納芯微占5.12%。
這里面,模擬芯片巨頭TI不僅產能逐步釋放,且具有相對壓倒性的規模優勢。今年以來,TI擴產約40%,并有意進行價格戰,主要面向消費電子、汽車電子和工業。
換言之,納芯微正面承受著TI擴產和價格戰的壓力。今年上半年,公司毛利率42.83%,較2022年的50.01%有明顯下滑。
壓力之下,調整呼之欲出。今年11月,納芯微接受機構調研時披露,帶保護功能的隔離驅動產品已在部分新能源車應用中實現量產,并認為該類產品將逐步替代光耦驅動。
之前,光耦驅動曾有過一輪技術升級,主要引入數字化概念,使用簡單且減少系統功耗。不過,此類產品的缺點也很明顯,即隔離性能與可靠性不高,共模干擾抑制能力較差。而納芯微的隔離驅動產品,意在解決光耦驅動的缺點,若下游客戶認可并采購,公司或有所機會。
傳感器蛋糕怎么拿
當信號鏈產品遭遇挑戰時,納芯微開始加大傳感器的比重。
今年上半年,公司傳感器實現銷售額0.83億元,同比上漲131.74%,占當期收入的11.5%。該類業務,產品涵蓋磁電、壓力和溫濕度等種類。其中,用于汽車三電領域的磁電傳感器是業務增長的加速器。
根據今年半年報,納芯微的磁電傳感器從2022年中開始量產,并于今年釋放銷量。第三季度,公司推出基于TMR(隧道磁阻)的超低功耗磁開關產品。該類產品的特征,為提供高精度的數字位置解決方案。
實際上,納芯微趕上了磁電傳感器的“風口”。早前,該類產品主要應用于工業電控、光伏逆變器和消費電子等領域。伴隨電動汽車崛起,對上游該類產品的需求大增。觀研報告網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該類產品的規模超26億美元,汽車電子16億美元,占比61.5%。
新增的藍海市場蛋糕,引眾多廠家爭奪。磁電傳感器的海外大廠有Allegro、Honeywell和Melexis,國內有圣邦股份、成都芯進電子、燦瑞科技、上海矽睿科技和納芯微等。
以全球龍頭Allegro為例,旗下磁電傳感器的功能,覆蓋電流感應、接口、光子學、位置、速度、開關等。與之相比,納芯微的同類產品功能還有待豐富。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國內模擬芯片第一梯隊的圣邦股份身上,其同類產品的功能以溫度為主。
因此,想拿到藍海市場的蛋糕,產品的種類豐富性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技術的提升。
這方面,納芯微開始針對壓力類產品研發,并開發出首顆車規級MEMS壓力傳感器。該類產品基于MEMS工藝開發,涵蓋表壓、絕壓和壓差等細分領域。此前,同類產品主要依賴進口,如博通、博世、STM和TI等海外廠家,美泰科技、士蘭微等國內廠家也有所產品。公司與其他國產的不同,在于產品應用于汽車電子,后續訂單將決定產品的銷售額。
突圍國產內卷
模擬芯片的國產替代,正走入深水區。
水區之深,在于國產廠家內卷。一方面,廠家數量眾多,導致市場競爭激烈。另一方面,海外頭部廠家占據高端領域,國產廠家以中低端為主,主要面向消費電子,以及部分汽車電子。
因此,納芯微要走出國產內卷,更高性能的產品投放市場是必由之路。換言之,研發投入不可缺少。
今年前三季度,圣邦股份、思瑞浦、納芯微等模擬芯片廠家的研發費用分別為5.5億元、3.77億元、4.99億元。具體構成方面,今年上半年三家企業的研發職工薪酬各自為2.17億元、1.61億元、1.32億元。
有了投入,有成果才能看到研發轉化。截至今年上半年,圣邦股份、思瑞浦、納芯微等累計獲得發明專利163件、81件、43件。報告期內,思瑞浦、納芯微分別申請40件、18件,各自獲得9件、10件。
而研發有成果后,就是逐步規劃測試和量產,原材料的供應至關重要。截至今年上半年,圣邦股份、思瑞浦、納芯微的原材料貨值分別為6.42億元、2.3億元、2.58億元,對應減值準備0.86億元、22.6萬元、398.96萬元。
庫存方面,納芯微的去化壓力小于可比企業。截至今年上半年,圣邦股份、思瑞浦、公司的庫存商品分別為3.93億元、0.5億元、3.1億元,對應減值準備1.34億元、0.13億元、0.23億元。
一邊是自主研發,另一邊納芯微也以外延收購的方式豐富高端產品線。
今年7月,納芯微公告擬以現金方式收購昆騰微的33.63%股權,且公司目標包括尋求控股權,但需與昆騰微的其他股東達成意向。資料顯示,昆騰微主營信號鏈產品,與公司業務有所重疊和協同,面向音頻領域,客戶群有JBL、飛利浦、特斯拉等。(思維財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