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網》葉芯
自2023年12月28日,小米集團在北京舉辦了小米汽車技術發布會后,小米汽車的首款作品——小米SU7一直備受市場關注。
2月26日,小米汽車的小米SU7海灣藍亮相于2024巴塞羅那的全球移動盛會MWC(2024年世界移動通信大會),再次掀起了市場對小米汽車的討論。
小米汽車是小米集團進軍汽車行業的重要舉措。作為2021年才開啟造車業務,目前尚未實現首款車交付的小米汽車,在當前競爭激烈的新能源車企行業中,無疑是“后來者”。
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今年1月22日表示:“小米汽車的目標,就是通過15年到20年的努力,成為全球前五的汽車廠商。”作為“后來者”,小米汽車要想“居上”,難度不小。
小米SU7二季度交付
2021年3月30日,雷軍宣布小米集團將成立一家全資子公司,負責智能電動汽車業務,首期投資為100億元,預計未來10年投資額100億美元。
隨后在2021年9月,小米汽車有限公司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注冊成立,注冊資本為100億元,雷軍出任公司法定代表人。該公司主要負責智能電動汽車業務。
時隔3年后,小米汽車的首款車才開始正式進入大眾視野。2023年12月28日,雷軍在小米汽車技術發布會上,公布了小米汽車的五大核心技術,包括電驅、電池、大壓鑄、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并展示小米首款汽車——小米SU7。
資料顯示,小米SU7有著全球轎車最低風阻系數Cd 0.195,車長4997mm、軸距3000mm、車寬1963mm,車高1440mm,小米SU7提供三款配色:海灣藍、雅灰、橄欖綠,搭載小米-寧德時代電芯,電池容量101kWh,CLTC續航里程為800km,配備800V超級快充,充電5分鐘續航220km。
近日,小米SU7亮相2024年世界移動通信大會。小米集團合伙人、集團總裁、小米品牌總經理盧偉冰在MWC接受采訪時表示,小米汽車SU7很快將會正式發布,最快第二季度在國內交付。小米汽車海外上市未透露,但通常需要兩到三年的時間來部署。
對于市場關注的售價,盧偉冰稱,小米汽車耗資100億美元(當前約721億元人民幣)開發,并覆蓋入門級到豪華級等一系列價位點。其強調:“小米汽車相當于傳統燃油車兩三百萬豪車的性能,9.9萬元、14.9萬元甚至19.9萬元是在開玩笑。”
作為首款車型,小米SU7是小米汽車技術集中展示的標桿作品。雷軍曾多次表示,小米SU7的定價確實有些貴,SU7的定價及預測銷量,與研發投入相比,肯定是一本無法對等的賬本。
小米汽車是小米集團從手機行業到汽車行業的重大跨越,之前,雷軍接受采訪時表示,小米汽車的目標是通過15年到20年的努力,成為全球前五的汽車廠商。
后來者恐難居上
雷老板躊躇滿志,但在新能源車群狼環伺的激烈競爭下,小米汽車作為“后來者”,恐怕難以實現后來居上。
小米汽車的時間進度顯得緩慢。企查查信息顯示,目前全國汽車制造業企業約有31萬家,其中,成立時間在2年以內(初創型)的企業占比8.13%,2-5年(成長型)的企業占比11.18%,5-10年(擴張型)的企業占比21.86%,10年以上(成熟型)的企業占比58.83%。
成立于2021年9月的小米汽車,至今也才有三年多時間。目前小米汽車首款汽車——小米SU7剛剛面世,尚未實現交付。在這個快速發展的行業中,時間寶貴,小米需要迅速行動以趕上競爭對手。
在2024年,隨著新能源車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車企不斷打響“價格戰”。舉例來看,2月19日,比亞迪宣布,其兩款插混車型秦PLUS榮耀版和驅逐艦05榮耀版上市,起售價為7.98萬元。相較于上一版本冠軍版車型,新版本車型價格下降了2萬元。
除了比亞迪,五菱、長安、哪吒汽車、特斯拉、問界、零跑汽車、小鵬汽車、極氪、嵐圖、極狐、埃安、飛凡、蔚來、廣汽、一汽、長城、東風日產等車企均自2024年初便開啟了降價銷售。無論是入門級,還是豪華級車型,賽道都相當“內卷”。小米汽車能否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一席之地,還尚未可知。
在新能源車這條競爭激烈的賽道上,小米汽車作為一個新進入汽車市場的品牌來說,仍需在汽車行業建立品牌信任和市場認知。如何贏得市場接受度,搶占市場份額,仍是小米汽車的挑戰。
對小米汽車而言,即使在技術創新、供應鏈管理穩定的情況下,保障實現交付后,公司在售后服務和維護網絡方面仍需要投入大量資源,以確保用戶體驗。
從集團財務數據來看,Wind數據顯示,2023年三季度,小米集團的營業收入1985.72億元,凈利潤127.48億元,營收同比下降,而凈利潤同比增長。從研發投入來看,具體到2023年第三季度,小米集團的研發支出達到了50億元,同比增長22.0%。在這一季報中,小米集團特別提到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的費用為17億元。
小米汽車目標是成為全球前五的汽車廠商,而僅從國內來看,其銷售壓力不小。中國乘聯會公布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前十的車企分別為比亞迪、特斯拉中國、廣汽埃安、吉利汽車、上汽通用五菱、長安汽車、理想汽車、長城汽車、蔚來汽車、零跑汽車。
對于未來的市場格局,盧偉冰認為,10到20年后的電動汽車市場可能會與今天的智能手機市場非常相似,前五名品牌將占據約70%的市場份額。他強調,沒有巨額資金的企業很難成為新能源賽道上的最后參與者。小米集團憑借其在智能手機市場的成功經驗以及強大的品牌影響力,已經做好了迎接這一挑戰的準備。(思維財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