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承承 編輯丨李壯
在經歷2024年行業“內卷”后,光伏產業景氣度開始回升。
過去的2024年,光伏產業面臨了一系列挑戰,供需錯配導致價格“內卷”現象嚴重,年度業績出現同比下滑或由盈轉虧的公司不在少數。面對考驗,多家行業龍頭在四季度主動宣布“控產減產”,在攜手抑制低價競爭的同時,也積極將產能布局向全球更大范圍鋪開。在一系列自救努力之下,光伏企業2024年四季度單季業績出現了向好跡象。
2024年是光伏產業的周期低谷
光伏產業鏈的景氣下滑始于2022年,彼時因我國光伏產業的產能迅速增長,市場供需關系出現嚴重失衡,激烈的市場競爭讓價格戰愈演愈烈。根據硅業分會數據,截至2024年底,硅料價格、硅片價格、電池片價格、組件價格降至3.45萬元/噸、1.10元/片、0.28元/w、0.68元/w,較年初時價格降幅分別為41%、38%、20%、31%。
產品價格的明顯下降,導致相關上市公司業績出現下滑。以光伏設備公司為例,2022年一季度末,彼時的60家光伏設備公司中單季業績下滑者僅為19家,占比31.67%,而到了2023年四季度末時,彼時的66家公司(含上市新股)中出現單季業績同比下滑者已經高達43家,占比65.15%。
進入2024年后,業績下滑情況進一步提升。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A股67家光伏設備公司中,2024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單季業績下滑公司分別達到45家、51家、48家,剔除尚未上市和退市企業后的占比分別為69.23%、78.46%、72.73%。最新一季的數據是:截至4月15日,A股光伏設備產業共有35家通過業績快報或正式財報披露了2024年業績情況,其中有25家公司第四季度業績出現下滑,占比達71.43%。
值得注意的是,在光伏產業鏈“內卷”下,業績的持續下滑倒逼企業積極求變。從2024年7月溫州閉門會,到10月14日光伏骨干企業防止行業“內卷式”惡性競爭專題座談會,再到12月5日33家主要光伏企業在四川宜賓簽署自律公約,限產、限價,光伏行業的自律行動就此拉開,產業鏈相關產品價格也獲得企穩機會。譬如光伏級多晶硅就從2024年7月份的4.36美元/千克低位一路上漲至今年3月份的5.04美元/千克。
就在國內光伏企業攜手自律的同時,也有更多光伏企業將產能布局從扎堆東南亞向全球更大范圍鋪開。譬如在2024年11月,中國廣核集團南非TFC一期光伏項目正式開工,這是中國企業在南非開發投資的首個光伏項目。此外,晶科能源、通威股份、天合光能、晶澳科技等企業在非洲也是早有所行動,建設了多個光伏項目。
對于光伏產業鏈的現狀,甬興證券在研報中指出,2024年多晶硅供給過剩、庫存擠壓、價格不斷下跌,頭部企業陸續減產,庫存水平明顯下滑。硅片環節庫存高企,庫存壓力導致硅片價格進一步下跌。N型電池占比已超80%,提效路徑持續迭代。BC電池技術有望在2025年實現放量。
部分光伏設備公司單季業績出現反彈
在披露2024年業績的35家光伏設備公司中,營業總收入方面,有25家出現總營收同比下滑情況,實現增長的公司僅有10家。收入下滑的公司中,易成新能、時創能源、艾能聚是目前下滑幅度最大的前三大公司,營收總收入分別下滑了65.38%、58.94%、54.87%。
與總營收表現情況類似,35家光伏設備公司中有28家出現了歸母凈利潤下滑,其中有很多公司是由盈轉虧的,譬如天合光能、大全能源、易成新能、鈞達股份、固德威等。
與2023年同期數據相比,2024年虧損企業的虧損金額明顯提升很多。譬如在2023年末,虧損金額最多的前三家公司是航天機電、海優新材、明冠新材,分別虧損了4.26億元、2.28億元、0.24億元,而在2024年末,僅天合光能一家的虧損金額就達34.55億元,要知道其2023年末還盈利55.31億元。此外,大全能源也虧損了27.18億元,易成新能、金博股份等7家公司的虧損金額則均超過億元。
值得指出的是,雖然多數光伏設備公司的2024年財報數據不太樂觀,但若進一步從上述營收或歸母凈利潤下滑公司的單季營收或歸母凈利潤表現來看,部分公司因行業自律行為的展開,在2024年第四季度有了收入或業績向好轉變的跡象。
譬如在年度營收下滑公司中,時創能源雖然全年總營收下滑了58.94%,但其四季度總營收同比變化僅為-33.39%。同樣,艾羅能源全年總營收雖然下滑了31.29%,但四季度總營收卻上漲了43.1%。歸母凈利潤上,國際實業2024年出現首虧,虧損金額達4.39億元,但其四季度業績不僅未虧損,反而實現盈利1329.32萬元;鈞達股份2024年業績雖然也出現首虧,但其四季度業績實現同比增長78.82%、環比增長30.44%。
整體上,在年度業績下滑的28家公司中,四季度單季業績實現同比增長的公司就有明冠新材、鈞達股份、聯泓新科、禾邁股份、首航新能、阿特斯;環比增長的公司則有國際實業、時創能源、鈞達股份、聯泓新科、禾邁股份、帝科股份。
當然,除了披露正式年報和業績快報公司,67家光伏公司中還有44家公司披露過年度業績預告,其中就包括四季度業績出現改善的先導智能。據公司今年1月下旬披露的2024年業績預告顯示,報告期內,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盈利21000萬元—31000萬元,比上年同期下降88.17%—82.53%。
在業績預告中,先導智能表示,2024年公司全年營業收入降幅較前三季度收窄,海外訂單及收入均保持快速增長,占比進一步提升,全年毛利率保持穩定;同時公司著重加大回款考核力度和過程控制,加速資金回籠,預計2024年第四季度公司經營現金流回款將明顯改善;且第四季度減值損失較去年同期收窄,凈利潤同比改善。“2025 年一季度,公司經營業績有望延續改善趨勢。”
值得一提的是,自證監會于2024年11月15日正式發布《上市公司監管指引第10號——市值管理》,對主要指數成份股、長期破凈公司明確要求制定并披露《市值管理制度》后,有多家上市公司在披露年報的同時發布了市值管理相關公告,這其中也包括了光伏設備行業細分市場龍頭奧特維,其串焊機市場占有率超過了60%。
在今年1月20日召開的第四屆董事會第九次會議上,奧特維審議通過了《關于制定<無錫奧特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市值管理制度>的議案》。公司表示,為了加強公司市值管理工作,進一步規范公司市值管理行為,切實保護公司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提升公司投資價值。
“搶裝潮”利于相關公司業績提升
對于光伏產業公司而言,“搶裝潮”是今年上半年繞不過的話題。
今年1月17日,國家能源局正式印發《分布式光伏發電開發建設管理辦法》。2月9日,國家發改委與能源局聯合印發《關于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為了讓存量項目平穩過渡,這兩項政策分別以4月30日和5月31日為時間節點,新老光伏項目將享受不同的政策。在此消息影響下,上半年光伏企業加快了設備安裝和項目推進。
在光伏“搶裝潮”下,電池片、組件等產品價格出現回溫,這一表現相應地也會在相關公司的一季報中體現。就光伏設備公司來看,目前首航新能、德業股份已經披露了2025年一季度業績預期,前者續盈,后者預增。其中,首航新能在上市招股書中稱,公司預計2025年第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的區間為68000萬元至72000萬元,同比變動-5.53%至0.02%,實現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的區間為4900萬元至5500萬元,同比變動-0.10%至12.14%,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的區間為4700萬元至5300萬元,同比增長9.79%至23.80%,公司經營業績預計較2024年第一季度整體保持增長。
德業股份預計2025年第一季度實現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為65000萬元到70000萬元,同比增加50.15%到61.70%;預計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為54242.21萬元到59242.21萬元,同比增加27.72%到39.50%。
據東海證券研究,搶裝帶動行業需求回暖,部分環節龍頭帶頭提價。其中,硅片方面,頭部企業出現集體報價上調現象;電池片方面,新簽訂單落地后,電池出貨量開始增長,庫存有走低趨勢;組件方面,大廠反饋國內訂單增量來自分布式項目、尤其工商業分布式項目。
“當前來看,整體產業鏈仍處于產能過剩的大格局之下,但考慮到136號文帶來的5月底光伏搶裝驅動,部分產業鏈環節的價格有所上漲,邊際上修復組件、電池與硅片環節的利潤情況。”國泰君安期貨研究員張航認為,產業鏈漲價與各自環節的庫存情況相對應,比如電池庫存偏低,硅片及組件庫存相對健康,因此這三個環節價格均有提振,并給到現金利潤修復。而硅料環節或受制于庫存偏高等邏輯,雖具備上行動能,但預計價格上漲空間會相對受限,因此更多取決于后續去庫力度。
(文中提及個股僅作舉例分析,不作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