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網》蔡俊
凱萊英(002821.SZ,下稱“公司”)在失去新冠大訂單后,業績明顯下滑。
作為一家領先的服務于新藥研發和生產的CDMO一站式綜合服務商,今年前三季度,凱萊英營業收入63.83億元,同比下降18.29%;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2.1億元,同比下降18.77%。公司表示,同期小分子CDMO業務收入55.65億元,同比下降 22.01%。
凱萊英的業績下滑有兩層含義。其一,公司完成了高速增長,目前到了一個新階段。其二,公司與行業在新冠紅利后,需要找到新的發力點。
這個發力點,大分子CDMO(生產研發外包服務)是方向之一,凱萊英為此已積極布局相關產線。
樹欲靜而風不止,等待時間給出答案。
風刮小了
CDMO的風,似乎有越刮越小的趨勢。
實際上,作為藥物研發產業鏈的核心參與者,CDMO服務是CMO(外包生產)的升級版。相比于后者,CDMO更強調生產工藝的研發和創新,即在臨床階段的早期就與客戶深度合作,為其開發工藝并提供噸級的定制生產。
具體而言,CDMO分為小分子、大分子、細胞與基因治療等賽道。其中,小分子的藥物結構簡單,技術難度相對較低,因此涌入企業眾多。按收入規模,凱萊英、博騰股份、康龍化成、九洲藥業、普洛藥業等依次排列。
簡言之,凱萊英為下游的藥廠客戶提供生產服務,下游訂單決定業績。新冠疫情階段,公司拿下多筆海外訂單。
2021年11月到2022年2月,凱萊英連續公告拿下3個訂單,合計約93億元,客戶為美國某大型制藥企業。當時,正值輝瑞推出抗新冠藥,因此市場普遍預測公司訂單或與輝瑞有關。
無論客戶是何方神圣,凱萊英的業績在2022年實現大爆發。同年,公司營業收入102.55億元,高于2020年和2021年的31.5億元和46.39億元。
但訂單紅利終有退潮的一日。一般而言,訂單交付和金額確認的周期約一年。2023年開始,公司業績同比出現下滑。
今年上半年,凱萊英的營業收入46.2億元,同比下降8.33%,2020年和2021年同期為12.66億元和17.6億元。今年第三季度,公司的營業收入17.6億元,同比下降18.29%,2020年和2021年同期為8.2億元和11.6億元。
對此,凱萊英在業績報告中特別提出“剔除大訂單影響”概念。以此來看,2023年前三季度,剔除大訂單影響后,公司的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5.45%。
然而,投資者仍有所顧慮,并對公司為新冠藥訂單專門打造的連續性反應技術后續,如相關產能預備處理、銜接其他業務等表示擔心。
公司回應,對于相關技術已開展對外輸出,2022年簽訂多個連續性反應工藝開發及技術輸出訂單,服務領域也從制藥領域逐步延伸至化工行業。
截至2022年,凱萊英的小分子反應釜體積約5300升,同行博騰股份四大生產基地合計擁有產能2100升,九洲藥業有1700升的臺州產線在建設。
零和博弈
國內CDMO的風小了,但根源上這是一場全球的零和博弈。
今年7月,根據彭博社報道,三星生物與輝瑞簽訂總額10.8億美元(約78億元人民幣)的訂單合同。更早之前,兩家企業就宣布達成戰略合作協議,三星生物將大規模生產輝瑞的腫瘤學、炎癥和免疫學等多仿制藥組合。
輝瑞揮一下翅膀,攪動了亞太地區的CDMO格局,但國內企業也并非完全沒有機會。
今年10月,FDA(美國食藥監管局)對三星生物簽發一份缺陷訂單。公開資料顯示,該企業制造科學分析技術實驗室對數據完整性的控制不足,因此無法絕對確定所有測試數據的真實可靠性,必須在相應時間內對FDA的要求做出糾正措施計劃,并落實整改。
不過,在輝瑞下次決定訂單歸屬前,國內企業的業績承壓跡象明顯。
2022年初,重慶博騰股份曾公告收到輝瑞一批CDMO采購訂單,合計6.81億美元(約49億元)。同年,該企業營業收入70.35億元,同比上漲126.55%;今年前三季度,該企業營業收入30.37億元,同比下降41.79%,同期簽訂項目數592個,實現交付項目數448個。
當然,也并非所有同行都感受到寒意。從CRO(研發外包組織)切入賽道的康龍化成,今年第三季度CDMO業務收入實現6.62億元,同比增長11.3%。該企業以小分子訂單為主,超過一半以上的收入來源都來自CRO的現有客戶,同時也在推進大分子CDMO項目,有兩條2000升產能的產線計劃投產。
CDMO的風向在變。一方面,行業風口小了,拿大訂單的難度越來越大。另一方面,各家企業也在各自尋找出路,康龍化成的CDMO訂單從CRO客戶導入,凱萊英也在承接小分子以外的訂單。
今年的機構調研中,公司披露新承接某大型跨國制藥公司API(原料藥)驗證項目。此前,同行九洲藥業靠諾華制藥的API訂單,業績規模迅速實現壯大。
與康龍化成切入大分子CDMO業務一樣,凱萊英也進行布局。2024年,公司預計固相合成總產能將達到1萬升,可滿足百公斤級別的固相多肽商業化生產需求。
截至目前,藥明生物和海普瑞是國內CDMO大分子的兩大玩家,市占率為64.6%和6.4%。作為絕對龍頭,藥明生物的客戶主要來自抗體和疫苗廠商。從客戶主營的賽道看,包括ADC、GLP-1等。其中,2022年ADC藥物的全球銷售額79億美元(約575億元),也催生上游CDMO的發展,同期藥明生物由ADC訂單產生的CDMO收入為9.9億元。
凱萊英方面,重點關注了GLP-1即減肥藥賽道,1萬升固相合成總產能可應對多肽商業化生產。公司曾表示,GLP-1靶點市場需求旺盛,具有巨大的業務機會,且“已服務于國外大客戶的臨床后期項目,部分項目已進入驗證生產環節,具體客戶和訂單情況鑒于保密協議原因不便透露”。(思維財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