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美之心”催生了一條漫長的賽道。
“相比餐飲和酒旅,醫美的履約周期會特別長,效果滯后性也特別強。”日前,美團醫美行業負責人劉蓉表示,“比如今天做完一個項目,效果短一點3-5天,長一點甚至是一個月、三個月才能看到最終的結果,所以醫美的履約保障,是對長周期效果的保障。”
長履約周期,導致消費者體驗存在不確定性,此前,供給側與需求側都存在方向性缺失:醫美機構間缺乏服務標準,而消費者也迷失在鋪天蓋地的營銷話術下。
美的定義千萬種,好的標準只有一個。
9月27日,2024美團北極星醫美榜在成都發布,全國29城114家專業醫美機構入選。相較去年榜單,今年有更多二線優質機構入榜,并得以進入公眾視野。該榜單希望給市場提供一份專業,且客觀的選店指南。
“醫療專業性”與“用戶口碑”共同構成榜單的雙軌評估體系,美團北極星也進一步升級了評審標準。據悉,在原有基礎上,2024美團北極星醫美榜聚焦醫療專業力與服務體驗感,分為三個層次:卓越出眾的三星機構、專業精深的二星機構、安心之選的一星機構。
醫美行業目前普遍存在信息不透明和行業認知門檻高的情況,迫切需要一套第三方的標準體系,乃至未來可能逐漸形成行業SOP。由于標準的存在,行業不僅有了明確的指引,而且對于日趨理性的消費者而言,也提供了更有參考性的決策依據。
市場加速成熟
“上帝給他們一張臉,但他們費盡心思還想再造一張臉。”若干年前,莎士比亞就曾用這一方式,形容人們從未停止過對美的追求。
從奧美定到玻尿酸,中國醫美行業在30多年時間經歷了多次嬗變。日前,德勤中國聯合中國整形美容協會等發布《中國醫美行業2024年度洞悉報告》(后文簡稱“報告”)顯示,中國醫美市場在2024年有望繼續實現約10%的增長,且未來四年預計增速保持在10-15%左右,展現出醫美行業的巨大潛力與發展空間。
在這一過程中,消費者也經歷了疑惑、盲目、理性的認知變遷。
例如,2019年前后涌入的醫美消費者,隨著他們所嘗試的項目越來越多,對于醫美的認知也越來越成熟,呈現出用戶了解越多、嘗試越多,消費行為愈發理性的特點。除此之外,消費者還變得更精明,愿意把錢花在刀刃上,靠“信息差異價”賺錢的時代悄然逝去。即便用消費者愿意花錢,但他希望把預算花在技術好的產品身上,而非包裝,或噱頭。
哪怕宏觀環境波動,人們對美的追求亦未有任何衰減。報告顯示,91%的醫美需求者在2023年維持或增加了醫美消費金額,其中65%的中高收入需求者在2023年選擇了嫩膚美白類光電項目,而41%選擇了祛皺/抗衰類光電項目。此外,男性醫美市場崛起,助推行業走向繁榮。
需求韌性增長反向影響供給。有機構表示,醫美消費者的認知持續提升,因此注重醫療體驗和效果,是醫美機構實現競爭力最有效的路徑。
當下,行業正在走向理性、專業、細分。隨著醫美新技術新產品的持續涌現,越來越多消費者把醫美服務作為變美消費新選擇。美團數據顯示,近一年,無創抗衰、水光補水、注射塑形的線上交易年增速超過110%,近84%的醫美需求集中在維養與抗衰類項目。
據2024美團北極星醫美機構榜發布的數據顯示,醫美行業滲透率和線上化率持續提升,消費行為不斷從線下向線上的遷移,約73%的消費者將線上視為主要購買渠道。另一方面,由于消費者變得理性,需求也隨之變得具象化,醫生的獨特專長、新的技術產品以及可信賴的用戶口碑,決定著消費者的選擇。美團數據顯示,機構資質、醫生水平、藥品器械合規性是消費者選擇醫美項目時的TOP3關注點。
這意味著識別“好產品”“好醫生”“好機構”成為醫美供給與消費者兩端最重要的環節,市面上迫切需要一個評估體系好、覆蓋面廣、可信賴的榜單。
多元化、個性化、細分化的醫美需求,成為榜單精細化運營的重要驅動力。我們看到,2024美團北極星醫美榜中,共有11家卓越出眾的三星機構、29家專業精深的二星機構以及74家安心之選的一星機構入圍。
榜單相比種草,似乎更具參考價值。美團醫美行業負責人劉蓉此前做過一次調研發現,用戶被內容種草后會到大眾點評上,依據醫生或機構的評價輔助決策。
事實上,點評模式的確與長決策鏈路的醫美賽道更為適配。
光子星球了解到,美團上所有醫美項目都有兩條并行不悖的反饋渠道。一條依賴于平臺的消費者體驗評價,平臺上醫美機構的評價都需要上傳消費憑證,且經過后臺審核后的真實評價才能對外展示。
另一個是平臺獨立調研。為了做北極星榜單,平臺安排專人實地走訪幾千家機構進行匿名探店;今年做司南榜,收集了近千臺醫生手術視頻,并請了專家醫生觀看每一幀手術視頻,希望通過這樣嚴謹的擇醫或者擇店的評審標準,選擇出專業、靠譜的好店、好醫生。
從“合規”走向“合適”
平臺是供需兩端的連接器。當醫美行業順應消費大潮向不同渠道滲透,以及前述種種市場日漸成熟的跡象都表明,消費者與機構之間的匹配成本大頭正在自“合規”向“合適”轉變。
我們觀察到,美團自本地生活服務切入醫美行業后,除了基于消費者團購消費習慣的流量匹配,為醫美機構解決獲客與留存的基本問題外,還將更多精力投入到以履約為代表的保障服務之上。
上海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整形外科主任江華在采訪中表示,往往別人提起醫美行業時都說“這個行業很亂的”,主要表現在醫美行業快速發展下,醫療機構數量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同時從業人員急劇增加,但是專業技術的發展水平參差不齊,求醫求美者獲得的信息也不對稱。
作為行業的參與者和見證者,江華認為整形美容行業隊伍的整體水平在不斷的提升,而美團等平臺用數字化解決醫美信息透明化、服務化難題,也讓行業在規范化的道路上“有的之矢”。
為了推動醫美行業的合規、專業和品質交付,美團早在2022年6月便推出了“放心美·正品保障”服務:美團通過自研AIoT智能驗真硬件設備,與中國醫美行業信息公示平臺數據直連,保證消費者到店體驗過程中所用藥品、儀器均為正品,并支持掃碼驗真、正品溯源及可視化配藥。
而今,美團智能驗真設備已覆蓋全國57個城市,合作機構近千家,選擇掃碼驗真的醫美人次已突破120萬。
發力醫療專業性,是美團應對日益理性的醫美需求的第一步。自2023年美團首次發布北極星醫美榜起,醫療專業性便與用戶口碑雙軌并行。其中,醫療專業性是醫美回歸醫療本質的底座,而用戶口碑則是日漸壘砌的高樓。
即,美團因循口碑評價的核心,將醫療的專業信息做了通俗化展示,從而保障評估維度的充分細化卻不過度“增生”。
2024年,美團就雙軌評估體系進一步迭代,在用戶口碑持續沉淀的基礎上,相對以往更聚焦醫療專業力和服務體驗感。
在具體的評估細則上,則分為資質等級、醫生實力、服務體驗、環境氛圍、用戶口碑五個維度與140多個評估項目,并綜合上千名醫美消費者探店實勘,累計分析28萬條反饋信息,對機構做出全方位評估。
新增的信息維度對匹配效率的提升肉眼可見,美團方面調研數據顯示,78%的用戶認為北極星幫其解決了選店難題。
北極星,不止于榜單
“(行業的)好醫生推向平臺,再由平臺推向社會,這為他們(消費者)找好醫生,打開了一個方便之門。”
中國醫師協會美容與整形醫師分會會長宋建星在一次訪談中的感慨,道出了美團醫美榜單更深度的價值創造。
一份榜單帶來的數據與信息的流轉,將用戶、機構(商家)與平臺構成的有機生態互聯更為緊密。透過平臺這道橋,榜單影響著供需天平的兩端。
美團北極星醫美機構榜正扮演著這樣的角色:于用戶側,榜單為不同需求的消費者提供了專業化的指引,解決了篩選機構的決疑鏈路;于商家側,合規與用戶需求的最大公約數共同構成了一個標準,這條“準繩”不斷為參評機構提供差異化的評估檔案和改進方案,幫助機構發現問題、改進問題。
上海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整形外科主任江華便提到,美團北極星醫美機構榜的意義不僅在于引導求美者如何找到就醫的“正確方向”,更是為從業人員和從業機構制定了一個“發展的方向”和“標準”。為此,包括江主任在內的行業專家早在數年前便組建了專家顧問團,幫助美團共同完成北極星醫美機構榜的標準制定與評審工作。
2024年美團北極星醫美機構榜的發布,可以說是圍繞醫美機構的相關評估體系臻至成熟的標志。我們還注意到,美團醫美的專業化體系也在不斷豐富內涵,并推進榜單的“二次擴展”。
比如醫美消費中,醫生是對實際成效與消費體驗而言最關鍵的一環,美團便在機構榜單的先行經驗下,推出了司南醫師榜,作為消費者決策、從業者經營的一大參考。
我們從美團上看到,北極星醫美機構榜正在以某種形式不斷拓展外延。就像游戲的DLC擴展包,榜單的“二次擴展”可以是對既有內容的完善補充,也可以是基于一定共性的“遷移”。
所謂共性,即其自創辦之初便堅持的雙軌評估體系。如合規先行的醫美行業,專業力這個評估維度的引入實際上也是針對過去口碑、榜單之類評價體系進入“內爆”后的有力補充。
在不遠的未來,雙軌評估體系還將從醫美拓寬至其他消費醫療機構的評估。
可以肯定的是,2024北極星醫美機構榜的發布與雙軌評估體系的擴容,讓醫美消費者不再是被機構“牧羊人”驅趕的“羊群”,也不是隨波逐流的“烏合之眾”。
而作為信息提供者,美團也將以平臺角色,幫助消費者擠去行業的多余水分,推動醫美消費回歸理性,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