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座用千年商脈滋養(yǎng)創(chuàng)新基因的城市;
這是一場用開放胸懷擁抱全球機遇的邀約;
這是一次用雙向奔赴書寫共贏篇章的探索。
當廣州以“城市合伙人”之名向世界張開雙臂,它不僅是在尋找合作伙伴,更是在搭建一個讓城市與夢想共振、讓機遇與未來交織的舞臺!
1
從“招商”到“合伙”
廣州對人才,放出了大招。
2月8日,廣州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fā)布會,正式推出“城市合伙人”計劃,分為四個類別面向全球征集合作伙伴:
一是戰(zhàn)略合作伙伴。主要面向世界500強企業(yè),或所屬行業(yè)符合廣州市重點產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和產業(yè)鏈招商需要的行業(yè)領軍企業(yè)、頂級科研機構、智囊智庫團隊。
二是超級合伙人。主要面向中國企業(yè)500強、民營企業(yè)500強、中國制造業(yè)500強、中國軟件百強企業(yè)、國家制造業(yè)單項冠軍、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和相應級別的外資企業(yè),知名律師事務所、會計事務所、分析咨詢、創(chuàng)意策劃等機構。
三是城市夢想家。主要面向相關專精特新,及參與廣州城市發(fā)展意愿強烈,有志于在廣州實現夢想的中小微企業(yè)。
四是城市推廣大使。主要面向在城市文化、產業(yè)升級、形象提升、品牌傳播等工作中作出積極貢獻、提供智慧支撐的國內外頂尖科技工作者、重大項目投資者和文教社科體育衛(wèi)生等方面的名家等。
?
按照廣州市政府副秘書長朱小燚的說法,廣州推出“城市合伙人”的目標是:
統籌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將“經營城市”理念貫徹到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通過辦展辦會和各類社會宣傳活動,市場化供給和公共服務領域運營創(chuàng)新等舉措,進一步降低城市運營成本,加快構建“市場+資源+應用場景”的資源合作與招商引資新模式。在國內外廣泛發(fā)動尋找與廣州城市同頻共振的“奮斗共同體”,一起支持廣州、投資廣州、發(fā)展廣州。
在過去,“招商引資”曾是城市發(fā)展的關鍵詞,但廣州的“城市合伙人”計劃卻跳出了傳統邏輯。它不再滿足于單向的資源輸入,而是將城市視為一個開放的合作平臺——
政府不再是唯一的“操盤手”,企業(yè)、機構、人才皆可成為城市發(fā)展的“股東”!
2
共贏密碼
不難看出,廣州正在用“合伙人思維”重新定義政企關系。
正如廣州市政府副秘書長朱小燚所言,“城市合伙人,是商品經濟發(fā)展的產物,更是現代城市繁榮的助推器。”這場變革背后,是廣州對“經營城市”的深刻理解:城市價值的提升,不在于短期利益交換,而在于生態(tài)共建、紅利共享。
若將“城市合伙人”比作一艘航船,政策便是助其破浪的風帆。從稅務、市場監(jiān)管到民政、城管,廣州各部門的協同發(fā)力,正在編織一張覆蓋全產業(yè)鏈的“服務網”。
?
其一,稅務部門“三箭齊發(fā)”。
降本:梳理19份演藝稅費政策、推出體育行業(yè)60余條優(yōu)惠,讓政策紅利從“文件柜”走向“生產線”。
增效:用稅收大數據精準推送政策,退稅辦理時間壓縮至“分秒必爭”,三年為體育產業(yè)退稅超23億元。
提速:粵港澳稅費“灣區(qū)通辦”,讓跨境企業(yè)告別“兩地跑”,南沙納稅承諾制清單更是直擊企業(yè)痛點。
其二,市場監(jiān)管局“三重保障”。
商事服務“極簡辦”:367萬市場主體背后的“廣州速度”,靠的是“一企一策”“容缺受理”的柔性服務。
監(jiān)管執(zhí)法“有溫度”:首違不罰、信用分類管理,讓企業(yè)從“怕監(jiān)管”變?yōu)椤靶乓?guī)則”。
知識產權“強護盾”:從快速維權中心到知識產權證券化,廣州正在將“技術專利”變成“真金白銀”。
?
這些舉措看似分散,實則指向同一目標:用制度創(chuàng)新降低交易成本,用精準服務提升合作效率。當政策從“撒胡椒面”轉向“按需定制”,企業(yè)與城市的合作便不再是零和博弈,而是共生共榮!
3
從賽事IP到經濟引擎的裂變
十五運會不僅是體育盛宴,更是廣州撬動產業(yè)升級的支點。
通過“賽事側+城市側”的深度融合,一場運動會正在演變?yōu)椤俺鞘谐墤脠鼍皩嶒炇摇薄?/p>
體育產業(yè)鏈的擴容:智慧場館建設帶動物聯網、人工智能技術落地;賽事運營催生數字營銷、文化創(chuàng)意新需求。
城市品牌的全球化傳播:廣交會、廣州馬拉松等IP與全運會聯動,形成“品牌矩陣”,吸引全球目光。
粵港澳協同的破局:稅費通辦、規(guī)則對接,讓大灣區(qū)資源流動從“物理整合”走向“化學融合”。
?
市城管局的“廣告點位開發(fā)”、民政局的“全運慈善融合”,更是將賽事紅利滲透至城市治理的毛細血管。這種“以會興城”的邏輯,恰如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所言:
一場重大賽事,足以重塑一座城市的經濟地理。
國家體育總局數據顯示,早在2017年,我國體育產業(yè)總規(guī)模就接近2.2萬億元,這是體育產業(yè)GDP占比首次達到1%,中國體育經濟產生了根本性突破。
具體到全運會。有人做過估算,一屆全運會能讓一個城市的建設水平推進20-25年,帶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區(qū)域經濟發(fā)展質的飛越。這種現象,被稱為“全運經濟學”。
縱觀過往,從第十屆全運會開始,歷屆全運會都為舉辦城市帶來了巨大改變,包括城市面貌、道路交通、旅游配套、城市美譽度等多個方面。
例如,十運會讓南京有了第一條地鐵,在長江邊創(chuàng)立“灘涂起新城”的奇跡。
再如,濟南東部地區(qū)因山東承辦十一運會得到發(fā)展,十二運會展現了東北的振興。
還有西安,為迎接十四運會,西安城市基建大變樣。西安火車站、丹鳳門廣場、三河一山綠道、幸福林帶等眾多重點項目陸續(xù)建成。
公開資料顯示,在籌備全運會的5年間,西安GDP重回全國前20強、增速也一度排名全國第一,還進入“千萬人口俱樂部”。
更具代表性的是廣州。一場六運會,讓廣州天河從大農村搖身一變,當初的爛泥塘已是國際超級CBD。一場九運會,廣州再次加速,天河城商貿圈走向成熟。
?
?
回看廣州近20年的高速發(fā)展,幾乎就是以這幾次重大賽事為起點。不難想象,十五運會將是廣州下一輪騰飛的重要契機。
4
結語
筆者注意到,在“城市合伙人”的版圖中,民政系統的參與尤為亮眼。廣州沒有將慈善簡單視為“道德義務”,而是將其轉化為“社會資本增值工具”:
慈善定制服務:為企業(yè)量身設計公益戰(zhàn)略,讓善舉與品牌價值共振。
ESG評價機制:用捐贈榜和ESG榜單,將社會責任轉化為企業(yè)競爭力。
數據賦能透明化:建立慈善統計制度,讓“愛心”可衡量、可信任。
這種“慈善+”模式,既延續(xù)了廣州千年商都“義利兼顧”的傳統,又契合了當代企業(yè)追求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潮流。當慈善成為“城市合伙”的標配,商業(yè)便有了溫度,城市便有了靈魂。
這里有政策的誠意,讓每一份投資都能輕裝上陣;
這里有場景的沃土,讓每一個創(chuàng)意都能破土生長;
這里有共贏的生態(tài),讓每一次合作都能彼此成就。
正如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所說:
最好的合作,是讓雙方都成為更好的自己。
廣州“城市合伙人”計劃,正以一座城的開放胸襟,邀請全球追夢者共執(zhí)畫筆,繪就一幅“城市與夢想相互成就”的新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