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尖網》文/筆尖觀察
在汽車行業的廣闊舞臺上,均勝電子以其頻繁的并購動作和顯著的市場地位,被譽為“并購王”。然而,近期其赴港IPO的舉動卻引發了市場的廣泛關注和熱議。此次IPO背后,均勝電子是否真的面臨債務壓力,以及募資用途成為了投資者和行業關注的焦點。
均勝電子作為A股汽車零部件巨頭,近年來通過一系列跨國并購迅速擴張。有媒體報道稱,自2012年借殼上市以來,公司累計發起了包括德國PREH、德國QUIN、美國KSS以及日本高田資產等在內的多起跨國并購,總交易金額超過300億元。這些并購不僅讓均勝電子在行業內聲名鵲起,也為其帶來了諸多挑戰。
《筆尖網》關注到,從財務數據來看,均勝電子的債務壓力不容忽視。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公司資產負債率高達68.6%,遠超行業平均水平。有息負債總額高達227.2億元,其中短期借款54.5億元,長期借款137.1億元。但其賬面貨幣資金及等價物僅71.3億元,短期償債缺口達180億元。這種失衡的負債結構導致財務成本持續攀升,據悉,2023年均勝電子利息支出占凈利潤比重達37%。
在此背景下,均勝電子赴港IPO被市場解讀為“債務轉移”操作。招股書披露的募資用途中,“補充流動資金”占比達40%。市場擔心,均勝電子此次募資的主要目的是償還債務而非技術投入,以緩解當前的財務壓力。
然而,均勝電子方面對此有不同的看法。公司認為,港股上市能夠拓寬融資渠道,解決企業發展的資金需求。同時,通過港股上市獲得的資金將用于投資新一代汽車智能解決方案和前沿技術的研發和商業化,以及改善生產制造能力和擴大海外業務市場占有率。這些舉措有助于提升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和長期發展潛力。
值得注意的是,均勝電子在汽車安全領域的市場表現依然強勁。作為全球第二大汽車安全系統供應商,其產品廣泛應用于眾多知名汽車品牌。此外,公司還在積極拓展智能座艙等新興業務領域,以應對汽車行業智能化趨勢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