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尖網》文/筆尖觀察
今年以來,隨著市場轉暖,公募機構申報新產品的熱情高漲。據同花順iFinD統計,截至3月17日,年內99家公募機構申報了420只新產品,其中三分之一是ETF和ETF聯接產品,公募重點布局指數和科技。
從基金公司的角度看,華夏基金和永贏基金成為年內申報基金產品數量的第一梯隊,今年以來申報基金數量均超過20只,分別申報了31只、20只。作為頭部基金公司的華夏基金,這種申報速度并不稀奇,但體量不大的永贏基金卻出乎意料,集中申報了20只。永贏基金急于“擴容”的原因什么?投資者會否買賬?
一股腦申報新品
分析人士指出,ETF這兩年規模增長很快,很多投資者把ETF當作一個配置市場的工具。基金公司今年新產品申報的一大特色是主打ETF,輔之以各類指數基金,包括增強指基、ETF聯接基金,以及相關的量化基金等。但永贏基金新增報會基金卻不走尋常路,混合型、指數型成為其主流申報產品。
3月12日,永贏基金新增報會基金——永贏資源慧選混合;3月14日,永贏基金繼續新增報會基金——永贏國證商用衛星通信產業ETF。
據同花順iFinD統計,截至3月14日,永贏基金年內新增報會基金多達20只,新增受理基金17只,期間新增獲批基金7只,尚無等待發行的基金,且正在發行基金有2只,已發行成功5只。其中1月份新增報會基金11只,2月份也多達7只。
從申報類型上看,永贏基金申報的混合型產品有7只,指數型有6只,ETF產品也有6只,另有1只是債券型。
業內人士表示,永贏基金加大了混合型基金的申報,可能意味著該公司認為某些行業或板塊具有較好的投資前景,希望通過新基金產品捕捉這些機會。另外,與大型基金公司無法“卷”ETF,永贏基金在市場趨勢下進行戰略調整,旨在擴大產品線,滿足不同投資者的需求。
沒有堅實業績后盾
基金公司大力度規模“擴容”,前提是要得到市場的認可。但永贏基金卻沒有堅實的業績后盾,即便新基金能發行但募集規模恐也有限。
據天天基金網統計,永贏基金旗下的主動管理型基金表現較弱:旗下股票型基金近1年、近3年平均回報率分別為7.20%、-14.79%,同期同類基金的平均業績分別為14.18%、-7.25%。顯然,旗下股票型基金在漲時滯漲,在跌時深跌。旗下混合型基金多達86只,近5年平均回報率為19.46%,但依然跑輸同類基金同期31.57%的平均業績。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永贏基金旗下的偏股基金在去年四季度重倉的前三只股票分別為嘉益股份、邁瑞醫療、寧德時代,但三只股票近3月全部下跌,跌幅分別為7.72%、1.40%、3.75%。
此外,永贏基金旗下固收類基金同樣表現較弱。
目前,多數FOF基金從傳統的主動權益類基金轉向被動基金,永贏基金旗下的FOF基金近6月、近1年平均回報率為3.96%、4.68%,而同類基金同期的平均業績分別為11.97%、6.78%。旗下指數型基金多達30只,近1年、近3年平均回報率分別為7.22%、-3.45%,同類基金同期平均業績分別為16.41%、5.60%,出現了逆市下跌。旗下債券型基金多達144只,近6月、近1年、近5年平均回報率也均跑輸同類基金。
一家基金公司被市場關注,最重要的還是業績,由于業績上的瑕疵,永贏基金也屢屢遭遇了投資者的用腳投票。旗下個股票型基金凈值規模由2023年6月末的3.11億元跌至去年四季度的0.75億元,一年半萎縮了75.88%。投資者質疑,沒有較強業績支撐的永贏基金,這種“瘸腿”擴容能走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