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新的“地標”誕生了!
3月28日上午,嶺南數字創意大廈新基建高質量發展大會在廣州羊城創意產業園舉行。
作為廣東省宣傳文化系統重大工程,這座超高層建筑正式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科技融合發展的新坐標。會上,嶺南文化大數據中心揭牌成立,嶺南文化大模型首次發布,并完成首批戰略合作企業簽約,標志著大灣區文化產業數字化進程邁入全新階段。 ?
這座“地標”背后,有著多重期待。
1
文化地標:從工業遺跡到數字方舟
先來看看“地標”的建設進度。
資料顯示,嶺南數字創意大廈前身為廣州化學纖維廠舊址,歷經三年建設周期,于今日(3月28日)完成主體結構封頂。
項目全過程應用BIM建造技術,集成5G遠程操控塔機、智能運輸機器人等20余項智能建造工藝,實現安全管理“零事故”,先后獲評“廣州市智慧工地試點”“無廢工地”等稱號。建筑造型以“羊”字為脈絡,裙樓融入騎樓與翹角飛檐元素,塔冠形似展開的報紙,呼應羊城晚報從“鉛與火”到“數與云”的轉型歷程。 ?
?
大廈規劃地上32層、地下2層,設沉浸式“嶺南數字文化體驗館”,布局融媒體中心,打造開放協作樣板空間,配套智慧食堂、人才公寓及多功能演藝廳,形成“辦公+文化+生活”復合生態。預計2026年正式投運后,將成為嶺南文化大數據中心核心載體,承載超200家數字文創企業,帶動產業鏈規模突破300億元。 ?
這的確是一項大工程!
2
數字基建:解碼文化基因庫
再來看看“地標”承載的功能。
筆者了解到,大廈核心功能圍繞“1+2+3+X”戰略框架構建:
數據底座:整合粵港澳大灣區非遺、歷史、民俗等資源,開發嶺南方言語料庫、文化基因庫,對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建檔。 ?
技術中臺:部署多模態解析引擎與區塊鏈確權系統,實現陳家祠磚雕0.1毫米級3D建模、廣彩瓷器動態復原。
應用場景:通過VR/AR、空間計算技術打造“元宇宙”體驗空間,年計劃孵化50個現象級文化IP。 ?
?
這次,嶺南文化大模型的發布尤為矚目,該模型可對嶺南文化元素進行智能解析與重組,支持數字藏品生成、短劇本創作等應用,單條視頻資訊生產效率大幅度提升。 ?
這套數字化基建的價值,更體現在構建"產學研用"生態閉環——
通過文化產業創投基金與第三方專業服務機構,企業可獲取從數據清洗、技術攻關到商業轉化的全鏈條支持。
換句話說,這是打造了文化領域的“EDA工具鏈”,讓每個文化基因都能找到產業化表達路徑。
3
產業磁場:重構數字創意生態圈
作為羊城創意產業園東區核心引擎,大廈南承廣州國際金融城金融資源,西接科韻路數字產業集群,已形成三大產業磁場效應: ?
其一,頭部集聚:吸引酷狗音樂、荔枝集團等9家上市公司入駐,園區年產值達400億元。 ?
其二,梯度培育:構建“初創企業—獨角獸—龍頭企業”成長閉環,提供稅收減免、創投基金等政策支持。 ?
其三,跨界融合:設立文化產業創投基金,引入第三方服務機構,促成游戲、人工智能、短劇企業協同創新。
值得關注的是,大廈創新采用“租金+股權”彈性入駐模式,企業可根據發展階段靈活選擇合作方案。目前已有星嘉游戲等企業擴租辦公空間,員工規模從200人增至800人。 ?
這背后,是廣東深厚的文化產業底蘊。
一方面,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廣東擁有廣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文化體系。粵劇、潮劇位列中國十大地方劇種,醒獅、木魚歌等非遺項目構成活態文化基因庫。工藝美術領域,廣繡的"金銀線繡"技藝、石灣陶塑的"胎毛技法"、潮州木雕的"多層鏤通"工藝,至今仍在產業轉化中煥發新生。開平碉樓與村落、廣州十三行遺址等文化地標,承載著華僑文化與國際商貿記憶,為影視、文旅產業提供豐富素材。
另一方面,廣東自明清時期就是外銷藝術品生產基地,廣彩瓷器"織金彩瓷"技藝曾風靡歐洲皇室。改革開放后,誕生新中國首個報業集團、期刊集團,出版發行體系連續20年領跑全國。深圳文博會經過20年發展,已成長為年交易額超2.8萬億元的全球文化貿易樞紐,這種歷史傳承與市場敏銳度,使傳統工藝向現代文創的轉型水到渠成,如潮繡與奢侈皮具的跨界產品在國際市場風靡。
?
新時代,依托全國領先的科創實力,廣東構建起"文化+科技"雙輪驅動模式。華為的AI渲染技術將影視制作周期從6個月壓縮至2周,騰訊開發的《數字藏經洞》實現文物數字化永生。在嶺南數字創意大廈等載體中,區塊鏈確權系統讓醒獅扎作技藝轉化為3000個可編程NFT組件,0.1毫米級3D建模技術復刻陳家祠磚雕,這種技術轉化能力使傳統文化資源成為可編輯、可交易的數字資產。
此外,廣東形成覆蓋文化制造、創意設計、數字內容等全產業鏈的生態系統:
東莞生產全球1/4動漫衍生品,廣州游戲產品占全球20%市場份額。頭部企業如三七互娛、華強方特通過"IP全產業運營"模式,將《熊出沒》《豬豬俠》等IP延伸至主題樂園、實景娛樂等領域。全省1.08萬家規上文化企業構建起"初創-獨角獸-龍頭"的梯度培育體系,年孵化50個現象級文化IP……
?
隨著嶺南數字創意大廈的到來,廣東的文化產業磁場更加強勁。
4
媒體使命:從內容生產到生態運營
往深處看,這還是一場內容到生態的破局。
筆者了解到,羊城晚報報業集團以“媒體+園區”模式實現雙重突破: ?
其一,空間再造。將舊廠房漿粕車間改造為采編辦公區,倉庫轉型為數字創意工坊,保留工業記憶長廊。
其二,功能躍遷。從新聞生產擴展至園區運營,通過“百千萬工程”搭建城鄉文化云平臺,培訓鄉村數字化人才。 ??
這種轉型深度契合"雙循環"發展戰略:
物理-數字雙平臺:實體園區(羊城創意產業園)與數字平臺(羊城派客戶端)形成協同,2025年園區企業通過"云上嶺南"國際傳播平臺,推動粵劇數字藏品、廣繡元宇宙秀等產品出海,覆蓋160個國家。
品牌-產業雙驅動:通過"羊城晚報+羊城創意產業園"雙品牌戰略,既強化主流媒體影響力(羊城派下載量突破2億),又實現產業反哺(文創板塊營收占比達47%)。
傳承-創新雙軌并行:在AI生成新聞的同時,保留"花地""博聞"等經典副刊板塊,以"新聞化敘事+雜志化設計"重構傳統內容,2024年《人文周刊》系列報道獲中國新聞獎融合創新一等獎。
?
媒體融合不是物理疊加,而是化學反應。從鉛字車間到數字工坊,從內容供應商到生態運營商,羊城晚報的實踐印證了麥克盧漢"媒介即訊息"的預言——
當媒體成為城市更新的參與者、文化資源的整合者、技術創新的推動者,其使命已超越信息傳播,進化為賦能城市文明躍升的"數字神經元"。
5
尾聲
在"文化數字化"國家戰略背景下,廣東正以"核反應堆"模式激活傳統文化基因——
既保留漿粕車間的蒸汽管道作LOFT承重柱,又在數字實驗室用AI解析《嶺南文庫》2.8億字典籍。
這種時空折疊的創新能力,正是其文化產業持續領跑的核心密碼。廣東的實踐正在驗證,當騎樓遇上算法,三千年文脈終將飛越數字鴻溝,成就新時代的文化地標。
當珠江潮水漫過金融城堤岸,這座矗立于改革熱土的數字方舟——嶺南數字創意大廈,正以二進制代碼續寫嶺南文脈。
其外立面以"羊"字為脈絡,頂部塔冠形似展開的報紙,既見證著羊城晚報從"鉛與火"到"數與云"的轉型史詩,也隱喻著媒體融合與數字文明的時代對話。嶺南數字創意大廈不僅承載著羊城晚報六十八載的轉型決心,更錨定著大灣區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文化創意社區”的雄心。
可以想象,一場新的文化劇變,已經拉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