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央一號文件釋放重大信號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在2月底如期發布。
文件錨定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建設農業強國目標,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三農”工作作出系統部署,向全社會釋放重農強農的強烈信號。
這是2004年以來中國第22個指導“ 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叫《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
?
《意見》分六大部分,共計30條措施。但其實說的事情很接地氣:
怎樣讓我們的農業、農村、農民過得更好。
具體怎么做,一號文件有一個重磅信號值得注意——
首次將“發展縣域富民產業”獨立成章,標志著縣域經濟正式成為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抓手。
作為中國經濟的“底盤”,縣域覆蓋全國90%的土地面積、承載半數以上人口,貢獻四成GDP,其政策動向直接關系到城鄉融合、內需激活和高質量發展的全局。
過去數十年,中國經濟以城市為中心,縣域、鄉村長期作為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資源供給地。工業化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增長,但城鄉發展的不平衡問題長期存在。
劉易斯二元經濟模型指出,發展中國家存在傳統農業部門與現代工業部門的割裂,導致城鄉收入差距擴大。
?
鄉村振興需破解這一結構,但縣域經濟中傳統農業占比高、產業鏈條短,與現代產業融合不足,造成資源錯配,如土地、資金、人才向城市單向流動。
尤其是金融資源的稀缺,進一步阻礙資源配置和流動——
農村金融基礎設施薄弱;中西部地區金融機構覆蓋率低;傳統信貸模式無法滿足現代農業規模化、科技化需求,缺乏針對特色產業(如鄉村旅游、農產品深加工)的定制化產品等等因素,都進一步制約了縣域經濟的振興。
2
縣域經濟中的銀行力量
在這場以縣域經濟為基底和主要抓手的“鄉村振興”長跑中,銀行再次扮演了中堅力量。
國有大行如戰車推進——側重政策引領與規模優勢。
例如農業銀行、郵儲銀行依托網點覆蓋優勢,推進“惠農e貸”“鄉村振興卡”等普惠產品。
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工商銀行的實踐,堪稱國有大行服務鄉村振興的典范。在邯鄲魏縣,“種植e貸”以24小時放款的“魏縣速度”創造了全國首單破冰樣本,累計發放涉農貸款超25億元,服務客戶超600戶。
其上海分行則聚焦糧食安全,創新“政銀保擔”四方合作批次擔保貸款,涉農貸款余額突破400億元,為冷鏈物流、風力發電等基礎設施項目提供29億元支持。
這種“總行統籌-分行主戰-支行落地”的三級聯動機制,使得國有大行如同戰車推進,在縣域經濟中形成戰略縱深。
股份銀行如單兵突進——側重靈活創新與產業融合。
例如招商銀行通過供應鏈金融支持農業龍頭企業。通過“全行服務一家”的協同機制、數字化場景重構和產融生態閉環,招行不僅為農業龍頭企業注入流動性,更以金融工具重塑產業價值鏈
中信銀行構建的“融資、融智、融產、融建、融銷”服務體系,展現出股份行的資源整合能力,讓科技賦能下的農業新質生產力躍然紙上。
浙商銀行則創新“保險+期貨+融資”模式,幫助農戶“穿越周期”,以“產業合伙人”的姿態,將金融服務從單一信貸擴展至產業鏈全生態。
城商行如精準制導——注重本土深耕與精準服務。
重慶三峽銀行在豐都縣創新“活體智慧貸”,通過物聯網技術對肉牛進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帶動當地形成“養殖-加工-銷售”產業鏈,讓城商行成為縣域經濟治理現代化的關鍵變量。
其實,仔細觀察可以發現表現突出的城農商行們,無不立足于區域經濟的優勢,在與地方經濟和產業優勢緊密結合后,實現了與區域經濟的共同發展。
這里以桂林銀行最為典型,翻閱近兩年的一號文件,“農村金融要聚焦服務鄉村振興”“推動金融資源向縣域和鄉村下沉”都是重點強調的事情。這與桂林銀行一直以來的發展戰略不謀而合
——通過金融產品,以產業、信用、生態為支點,撬動縣域經濟發展動能。
?
產業發展方面,推出“金桔貸”“陳皮貸”等特色產品,穿透產業鏈各環節。
信用重塑方面,以龍頭企業為核心,向上下游合作社、農戶輸送資金,形成“核心企業+農戶”的利益共同體。
生態賦能方面,桂林銀行金融服務覆蓋廣西區內100%的縣域、67%的鄉鎮和57%的行政村,以“毛細血管+神經網絡”的布局構建生態閉環。
短短幾年時間,桂林銀行的縣域個人貸款增量占全行個人貸款增量比例從32%上升至51%!其縣域存貸款市場份額連續保持廣西城商行首位。呼應了中央一號文件“健全要素保障”的要求,為城商行服務鄉村振興提供可復制經驗。
3
桂銀實踐與歷史邏輯
桂林銀行的縣域經濟戰略并非偶然之舉,而是基于廣西具體情況的精準行動。
廣西,這個山地丘陵占比76.6%的省份,其地理特征猶如一把雙刃劍。喀斯特地貌孕育了“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卻也造就了“九分石頭一分土”的耕地碎片化。
?
6700多個行政村散布在23.76萬平方公里的峰林谷地間,形成“金融服務進村難、產業集聚成本高、生產要素流動滯澀”的三重挑戰。
地理的阻隔也封存著未被發掘的富礦——
糖料蔗、桑蠶繭產量連續18年居全國首位,茉莉花、羅漢果占全球市場60%以上;
森林覆蓋率62.5%的綠色寶庫,卻因林權抵押制度缺失,導致1200萬畝經濟林“沉睡”;
409個中國傳統村落藏于山水,但旅游開發受限于基礎設施薄弱,例如浩坤村在高速公路通車前游客量不足萬人。
這種矛盾呼喚著一種既懂山地、又接地氣的金融服務模式:既要破解山高路遠的物理阻隔,更要激活綠水青山的價值轉化。
數據顯示,2019年廣西農村地區每萬人銀行網點數僅為城市的1/5,縣域以下移動支付滲透率不足30%。正是在這一年,桂林銀行啟動“服務鄉村振興戰略”。
曾經的廣西鄉村依賴“瓦片經濟”,在城市和農村的城鄉結合區域,老百姓通過出租房屋來維持生計,收入高度依賴房屋租金。
而今桂林銀行啟動“服務鄉村振興戰略”之后,大力支持縣域產業發展,依靠產業振興重塑經濟生態。
在橫州市茉莉花產業集群中,桂林銀行不再是單純的資金提供者,而是整合種植、加工、物流、電商的全產業鏈操盤手。通過“核心企業+農戶”供應鏈金融模式,支持花農穩產擴種,每畝茉莉花每年為花農增收3600元以上,產業直接帶動近1.5萬名脫貧群眾穩定增收。
?
在龍勝各族自治縣金江村,桂林銀行以“整村授信1000萬元”支持有機水稻、羅漢果種植及梯田旅游,帶動各項產業合計增收近2000萬元,村民人均增收超30%。
隨后擴大到廣西全域,支持72個“桂字號”及104個廣西地理標志農業特色產業品牌建設,當前投放貸款余額超60億元,催生柑橘、陳皮、月柿等特色農業集群。
這意味著,銀行突破了“就金融論金融”的思維定式,圍繞“土特產”大做文章,實現從碎片化支持到系統性扶持的轉變!
同時,支持生態旅游項目開發,通過“民宿貸”盤活閑置農房,助力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如為龍勝各族自治縣大寨村的60家民宿提供貸款授信累計超5900萬元。
此外,該行還致力于將農產品品牌化和文旅產業結合,形成了產業間的乘數效應,幫助當地走出“資源陷阱”,進入“價值循環”。桂林銀行通過科技賦能、產品創新、生態協同等方式,從產業鏈升級、資源激活、利益共享等維度切入,推動縣域經濟從“輸血”向“造血”轉型。
由此可見,桂林銀行的實踐讓政策文件不再是墻上的藍圖,而是化作姜農存折上增長的數字、茉莉花田里翻倍的收成、壯鄉阿嬤手機里到賬的收入。
這種“看得見的改變”,或許正是發展縣域經濟的時代坐標系下,普惠金融最動人的注腳。
4
結語
站在“十四五”收官之年回望,桂林銀行的實踐給予我們深刻啟示:
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金融需要放下“高大上”的身段,將服務沉入田間地頭,便能催生出“縣村產業聚集,城鄉協同發展”的全新生態。
?
它所構建的不是簡單存貸關系,而是命運共同體的新型銀農關系,正重新定義著鄉村振興和縣域經濟的金融內涵。
從古代“茶馬古道”的商貿金融到現代普惠網絡,金融服務始終是鄉村興衰的關鍵變量。當“打造服務鄉村振興標桿銀行”寫入桂林銀行價值綱領時,其探索早已超越商業范疇,成為觀察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微觀樣本——
政策文件不再是墻上的藍圖,它在每一條田埂、每一戶農家中生長出希望。
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為錨,城鄉融通、聚勢共興,這才是桂林銀行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