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影石創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影石創新)科創板IPO注冊生效。招股書顯示,招股書顯示,影石創新自成立以來一直專注于全景相機、運動相機等智能影像設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是以全景技術為基點的全球知名智能影像設備提供商,發展形成了由全景技術、防抖技術、AI 影像處理技術、計算攝影技術等為核心的技術體系。
《筆尖網》注意到,此次IPO,影石創新募資的項目必將增加該公司的產能,而該公司的產能利用率在過去幾年持續下降,2024年上半年已經下降至7%,未來新增產能如何消化?值得關注。此外,該公司有超七成收入來自境外,且在海外市場面臨訴訟風險。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該公司的實控人曾套現2360萬,且公司7位高管的薪酬合計近1490萬元。
產能利用率下降至不足7% 新募產能如何消化?
從2021年至2023年以及2024年1-6月份(以下簡稱報告期),影石創新分別有82.99%、84.81%、87.18%和85.35%的收入來自消費級智能影像設備,5.28%、2.38%、0.95%和0.53%的收入來自專業級智能影像設備,11.73%、12.82%、11.88%和14.12%的收入來自配件及其他產品。
此次IPO,影石創新計劃募集資金4.64億元,其中1.95億元用于智能影像設備生產基地建設項目,2.68億元用于影石創新深圳研發中心建設項目。
影石創新表示,此次募投項目達產后,該公司將新增一定規模的產能,同時新增房屋及建筑物22,215.99萬元、機器設備及電子設備2,723.96萬元,合計24,939.95萬元。如果公司下游市場增長未及預期或市場開拓受阻、或因產品技術的快速迭代,將有可能導致部分生產及倉儲設備閑置、人員富余,無法充分利用全部生產能力,研發相關設備不再符合研發需求,導致增加費用負擔、募投項目新增固定資產出現減值的風險。
可見,智能影像設備生產基地建設項目必將增加影石創新的產能。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影石創新的產能利用率較低。
影石創新在招股書中披露,公司對部分專業級智能影像設備進行自主組裝生產,公司該等產品自主生產產能為5,760臺,報告期內,該等產品產量分別為2,302臺、1,658臺、1,276臺和360臺,占年度產能的比例分別為39.97%、28.78%、22.15%和6.25%。
由此可見,影石創新的專業級智能影像設備的自主生產產能利用率在2024年上半年已經降至不足7%。而該公司1.95億元募資的智能影像設備生產基地建設項目必將增加上述產品的產能。在產能利用率如此低的情況下,該公司的新增產能如何消化?值得關注。
超七成收入來自境外 面臨訴訟風險
招股書顯示,境外銷售是影石創新的重要收入來源。報告期內,該公司境外銷售收入分別為93,390.55萬元、159,625.70萬元、290,337.71萬元和184,192.42萬元,占主營業務收入比例分別為71.17%、79.43%、80.83%和76.52%。上述境外銷售主要來自美國、日本和歐洲等消費能力較強的發達國家和地區。
進一步具體分析,影石創新來自歐洲地區的銷售占比分別為21.85%、23.16%、23.16%和24.23%,同期來自美國的銷售收入占比分別20.23%、21.46%、25.15%和22.92%,同期來自日韓地區的銷售占比分別為10.33%、9.35%、7.59%和7.66%。
由此可見,美國市場對影石創新非常重要。而在美國市場,影石創新正經受337調查和GoPro 訴侵犯專利權糾紛一案的考驗。
截至最新招股說明書簽署日,337調查事項仍在進行中。此次337調查為行政審查程序,不涉及專利損害賠償問題。在GoPro訴侵犯專利權糾紛一案中,GoPro的主張包括:1. 確認發行人及美國影石直接或間接地侵犯了其專利權;2. 禁止發行人、美國影石及其關聯方、員工等相關主體侵犯其專利權或繼續制造、使用、銷售照相系統和視頻編輯軟件;3. 在上述第二項禁止要求生效后 30 天內由發行人、美國影石向法院提交報告確認已經遵守要求;4. 要求發行人、美國影石支付侵權行為的賠償金;5. 要求發行人、美國影石支付因第 D789,435 號外觀設計專利產生的利潤;6. 要求發行人、美國影石承擔律師費、案件費用、利息;7. 給予 GoPro 其他的應獲救濟。
影石創新表示,該訴訟不屬于涉及發行人主要資產、核心技術、商標、專利等的重大權屬糾紛,不會對發行人本次發行上市造成實質障礙。
此外,影石創新與深圳市抹香鯨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抹香鯨電子)的買賣合同糾紛也備受關注。抹香鯨電子的主張之一包括判令發行人、珠海影石立即向抹香鯨賠償可得利益損失155.4萬元。抹香鯨電子主張的所有金額合計高達193萬元。
業內分析人士認為,GoPro指控影石創新專利侵權,可能導致海外市場受限。影石海外營收占比達70%,若歐美市場因訴訟或貿易壁壘受阻,將直接影響業績。
實控人套現2360萬 7位高管薪酬合計近1490萬
截至最新招股說明書簽署日,影石創新實際控制人劉靖康可支配公司34.0043%的表決權,間接持有公司29.8891%的股份,實際控制人配偶、一致行動人潘瑤間接持有公司0.00022%的股份。該公司實際控制人劉靖康及其一致行動人潘瑤合計間接持有公司 29.8893%的股份。
招股書顯示,2023年,影石創新的董事長、核心技術人員李靖康的薪酬為292.26萬元,董事、總經理劉亮的薪酬為361.5萬元,董事、核心技術人員賈順的薪酬為189.48萬元,董事陳永強的薪酬為165.46萬元,監事會主席、核心技術人員姜文杰的薪酬為245.66萬元,職工代表監事司振廷的薪酬為113.27萬元,財務負責人黃蔚的薪酬為122.45萬元,上述7位高級管理人員的薪酬合計近1490萬元。
影石創新在提交上市申請前,影石創新就有股東選擇了套現撤離,有的減持,有的清倉退出,包括CYZone、香港迅雷、蘇寧潤東等。其中,CYZone、香港迅雷、蘇寧潤東于2019年4月分別對外轉讓影石創新股份股權,分別作價668萬元、1100萬元和468萬元。
2019年10月,CYZone、QM101和蘇寧潤東對外轉讓影石創新的部分股權,分別作價574.6517萬元、3747.9552萬元和5365.8204萬元。轉讓完成后,CYZone、蘇寧潤東不再持有影石創新的股權。
其中,CYZone為創業邦天使基金,蘇寧潤東則為蘇寧的投資主體之一。而除了機構股東外,北京嵐鋒也在對外出售影石創新的股權。其中,2018年10月對外轉讓股權獲得收益950萬元,2019年4月對外轉讓股權獲得收益668萬元,合計1618萬元。
據了解,北京嵐鋒為影石創新的控股股東,也是該公司的創始團隊持股平臺。目前,北京嵐鋒由劉靖康、劉亮、陳永強、高飛、賈順、姜文杰、郭奕濱分別持股79.57%、6.50%、5.93%、2.50%、2.00%、2.00%和1.50%。
不止創始團隊持股平臺在套現,影石創新的員工持股平臺——嵐烽管理亦是如此。2019年10月,嵐烽管理以2950.1036萬元的對價向領譽基石、知盛投資轉讓影石創新的部分股權,價格為16.46元/注冊資本。
影石創新在招股書中稱,此次股權轉讓系因股權轉讓方的自身資金需求及新增股東對于公司所處行業發展前景以及公司后續發展潛力的看好,同時,該公司可通過引入新的投資人促進自身進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結構。
由此可見,影石創新并非如同其創始人劉靖康所言的“無分紅”,而是通過轉讓股權的形式得以“套現”。僅通過嵐烽管理轉讓影石創新股權,劉靖康就獲得了稅后收益236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