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2024年,容百科技經歷了艱難的時期,接連兩年的營收、凈利潤同比增速都呈現雙位數下滑的態勢,經營壓力凸顯。然而,真正的困難并未過去。2025年的容百科技或將處于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
“這個股票跌得讓人崩潰,已經套牢一兩年了!”5月27日,一位小股民發起了牢騷。彼時,容百科技的股吧上已經怨聲載道。
從2022年7月的112元/股高點,到如今的不足20元/股的低,容百科技股價已經跌去了近八成。
銷量增長價格下跌,股價撐不住
公開資料顯示,容百科技于2019年7月22日上市,是科創板首批上市企業之一,公司主要從事多元材料、磷酸錳鐵鋰材料、鈉電材料及多元前驅體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其中,三元正極材料是公司的核心產品,占整體營收的比重超過90%。
2023—2024年,容百科技經歷了艱難的時期,接連兩年的營收、凈利潤同比增速都呈現雙位數下滑的態勢,經營壓力凸顯。
究其原因,一是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增速放緩,使得動力電池領域需求增長大幅低于預期,三元正極材料的需求增長同步趨緩。二是近年來價格戰此起彼伏,磷酸鐵鋰電池憑借低成本等優勢,市場份額逐步擴大,擠壓了三元材料的市場空間。
2024年,公司正極材料出貨12.17萬噸,同比增長22.37%,增速顯著高于我國三元正極材料出貨水平,全球市場占比12%,連續四年全球領跑;但是對應均價約11.80萬元/噸,同比下降33.04%。
量增價跌共同效應下,公司正極材料全年實現營收143.57億元,同比下降31.53%,在公司營收中占比95.16%。
2024年,公司實現營收150.88億元,同比下降33.41%;營業利潤4.30億元,同比下降42.28%;凈利潤2.96億元,同比下降49.06%;扣非后凈利潤2.44億元,同比下降52.64%;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凈額5.23億元,同比下降70.85%。
二級市場上,受業績惡化影響,容百科技股價出現暴跌。2019年至今,容百科技股價從不足20元/股一路高漲沖破百元/股,至2022年創下股價歷史最高紀錄后持續下跌,呈現典型“A字殺”走勢。
2024年6月,因限制性股票回購注銷,白厚善、劉相烈、劉德賢、張慧清、俞濟蕓五位高管合計減持公司股票約24.21萬股,其中白厚善減持股數最多,為15萬股。
同期,袁徐俊、陳明峰合計減持公司股票3.31萬股。截至去年年末,陳明峰、袁徐俊均完成“清倉”。
2025,輕舟未過萬重山
然而,最艱難的時刻,似乎并未過去。
2025年一季度,容百科技實現營業總收入29.64億元,同比下降19.71%;凈利潤為-404.9萬元。從具體業務來看,三元業務整體盈利約4700萬,環比下降,主要因為銷量減少導致產能利用率下降,進而單噸加工費環比上升。
錳鐵鋰、鈉電和前驅體等其他業務合計虧損約7000萬。其中,前驅體虧損主要是因為鎳鈷價格波動;此外,鈉電產品放量以及相關費用的增加,也進一步擴大了新業務的虧損。
新能源電池產業化競爭中,材料體系是核心,其性能與成本直接決定核心競爭力。容百科技認為,從全球范圍來看,未來高鎳/超高鎳三元的市場份額一定會穩步提升。尤其隨著人形機器人、低空飛行器、高性能電動汽車等市場的發展,對于更高能量密度,更高功率性能的高鎳三元材料提出了明確的需求。
鈉電領域,容百科技的產品迭代不僅局限于材料創新,更延伸至電池應用及BMS系統革新。將于年內建成6000噸示范產線,旨在開發適合規模化生產的產線類型。但是,預計2026—2027年才能實現產能突破。
固態電池領域,公司第一代全固態電池正極材料產品目前正處于噸級驗證階段,計劃年內完成材料定型;第二代產品為超高鎳三元材料,正在開發容量達240mAh/g的產品;第三代產品是基于富鋰錳基技術,容量超過300mAh/g的超高容量產品,目前正與重點客戶聯合推進前期開發。在硫化物固態電解質方面,公司計劃今年完成中試驗證,并于2026年建成量產線。
錳鐵鋰領域,公司預計今年四季度開始將有更多高端車型使用錳鐵鋰和三元的摻混產品,預計2026年需求繼續大幅提升。
不難發現,2025年的容百科技或將處于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
5月23日,長江證券發布關于容百科技的評級研報。長江證券給予容百科技“買入”評級,但未給出目標價。其預測容百科技2025年凈利潤為6.74億元。
從機構關注度來看,近六個月累計共9家機構發布了容百科技的研究報告,預測2025年平均目標價31.08元;預測2025年凈利潤最高為8.16億元,最低為5.53億元,均值為7.26億元,較去年同比增長145.31%。
其中,評級方面,4家機構認為“買入”,4家機構認為“增持”,1家機構認為“推薦”。
以下是近六個月機構預測信息:
(數據來源:同花順iF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