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menta正成為中國科技創新的一個縮影。
來源/富達國際官網
編輯/萬天南
今年年初,DeepSeek取得跨越式突破之后,全球目光不約而同地聚焦在中國市場的科技創新上。
貿易戰、科技封鎖、芯片禁運,這一系列地緣沖突和全球化退縮,不僅并未阻礙創新步伐,反而推動企業加速技術自主化進程。這是富達國際在最近調研了中國20余家科技企業之后一個非常肯定性的結論。
富達集團是全球最大的投資管理公司之一,成立于1946年,從一家專注于共同基金的公司現已成長為一家涵蓋多元化投資服務的全球性企業,有著全球數萬億美金的投資規模,排名僅在貝萊德和先鋒領航之后。
富達國際,是富達集團的獨資子公司,專注于美國之外市場的資產管理業務。當前他們深度關注中國的科技、金融、消費市場等領域,尤其對當下中國智能汽車產業以及自動駕駛賽道保持著濃厚興趣。
富達國際此次考察了20多家中國前沿科技公司,這些企業案例共同拼湊出中國硬科技的創新版圖。
其中,他們專程考察了中國的智能駕駛公司Momenta,并進行了親自實車的試乘體驗,包括智能輔助駕駛和Robotaxi出行服務。
相比各種書面的數字表格和隔空的交流會談,來一次切身的實地體驗,更能說明中國的AI科技產業到底在經歷怎樣的變化。
一、“這是我經歷過的最舒適的行程之一”
毫無疑問,智能輔助駕駛正成為中國乘用車市場的核心競賽點,同時也是中國汽車產業的一張名片。
現在,穿梭在城市道路上的新能源車,如果注意到其頭部一個稍微隆起的犄角或者車身遍布了多個的攝像頭,那么這臺車大概率是具備了L2輔助駕駛的車輛。
用專業的話術來描述,就是這些車輛自身能夠控制轉向、加減速,能夠按照導航穿過路口、轉向、變道、避讓行人。
如果普通用戶的視角,那就是車輛可以有了自己開車的能力,把我從家帶到城市的任何一個地點,包括自主把車停到車位里。
這些場景對于很多一二線城市嘗鮮的車主來說已經司空見慣——越來越多的L2輔助駕駛車輛正在以點亮藍燈的方式來告訴路上的其他駕駛者自己的狀態。
這種國人開始習以為常的駕駛方式,對于國外大多數人來說都會稍顯陌生。因為畢竟除了特斯拉之外,他們很難再體驗到更多的城區輔助駕駛車型。
對于長期生活在像上海這樣的上班族來說,地面通勤一直要面臨著非常讓人焦灼的交通環境。即便你每天可以打車上下班,你也要忍受各種出租車司機的奇葩駕駛風格,比如喜歡猛踩剎車、喜歡寸步不讓,喜歡黃燈強行等等。
假如你幸運地成為有車一族,也要面臨在早晚高峰通勤時候堵在路上,慢慢蠕動前行的痛苦。
當然,在完全無人駕駛普及之前,能夠流暢完成城區導航輔助駕駛的車輛,已經可以很好地滿足人們的這一需求。
駕駛風格越來越像老司機,穩健的駕駛能力也讓司機不必時時提心吊膽地要去接管,可以讓人在關注交通的時候,不必在加速和剎車、直行和變道之間操心。
而這正是富達基金經理在試乘Momenta車輛過程中的體驗,給出的評價是“出奇的絲滑”。
“(這臺車)在僅僅試駕了幾個街區后,我的不安感就完全消失了。它熟練地穿梭于電動車、公交車、多車道和一處施工場地中間,全程無需人工干預。全程45分鐘的試乘中,車輛穿過一條 2.8 公里的隧道和一座橫跨黃浦江的大橋,過程出人意料地平穩。盡管仍有一些改進空間,但可以說是我在這座城市里經歷過的最舒適的行程之一。”
體驗新東西,可能講多少次也不相信,但用身體親身感受一次就印象深刻了。
Momenta是國內一家自動駕駛創業公司,2016年成立,目標是實現可規模化的自動駕駛。而目前Momenta已經是國內量產輔助駕駛的代表性企業。在智駕行業盛傳的“自華魔”格局中,與華為智駕并列,站在國內量產輔助駕駛的第一梯隊。
與華為做全棧自研并強綁定車企定義新車型不同。Momenta采取了更為靈活的自研模式,不綁定車企,具體也不綁定計算平臺和硬件,能夠為不同車企提供多樣化的L2智能輔助駕駛方案,和車企的戰略更契合。
目前,Momenta已經與豐田、本田、日產、通用、奧迪、上汽等全球十幾家車企達成合作,量產交付超過30萬輛,合作量產車型超過130款。Momenta正成為中國名副其實的智駕“隱形贏家”。
這么多車企如此看重和Momenta的合作,根本還是在于其展示出的產品力,其城區輔助駕駛依賴的是領先的“無圖端到端”技術,不依靠高精地圖,而是通過數據驅動的“飛輪大模型”持續升級駕駛能力,做到全國甚至全球城市都能開,靈活適配國際車企在全球范圍內的量產落地的需要。
Momenta也一直堅持“兩條腿”產品戰略,在走智能輔助駕駛的量產路線的同時,也同樣在布局自動駕駛Robotaxi的落地。
在各家L4自動駕駛方案中,Momenta實際上與特斯拉Robotaxi路線最為接近,比如L2和L4采用統一架構,實現前裝量產車型的復用,更快驗證L4算法,同時采用無圖端到端方案,泛化能力更強,從而更早實現Robotaxi的規模化落地和商業閉環。
今年,Momenta就預計在年底前將首批車端無人Robotaxi投入運營。同時,Momenta還與Uber 達成合作,計劃在2026年初將在歐洲率先進行Robotaxi的商業化落地,加快Robotaxi業務的出海步伐。
Momenta CEO在富達的采訪中表示,如果自動駕駛全面普及的話,會將安全事故風險降低一萬倍,每年相當于挽救百萬級的生命。
富達也注意到,中國車企已將高階智能輔助駕駛作為核心競爭力,正在推動L2級及以上自動駕駛技術加速落地。高盛預測,到2040年,中國自動駕駛滲透率將高達90%,遠超歐洲市場的79%以及美國市場的65%)。這意味著,未來中國道路上行駛的車輛,絕大多數都能實現“幾乎完全自主駕駛”,這將徹底改變未來交通的出行方式。
中國新能源汽車不僅拿下全球主流的市場份額,同時發力的智能輔助駕駛也將成為其核心競爭力,并且,像Momenta這樣的AI技術公司,可以從量產車當中,源源不斷地獲取真實場景的海量數據,從而為跨入L4自動駕駛積累起足夠的數據厚度,能夠成為未來與特斯拉一較高下的中國智駕新實力。
自動駕駛技術的飛躍式發展,成為中國AI智能產業崛起的一道縮影。
二、“AI創新的進步源于一系列結構性優勢”
在此次中國科技企業考察中,富達團隊密集走訪20余家前沿科技公司,足跡覆蓋自動駕駛、AI制藥、低空經濟等關鍵領域。
總體來說,他們得到一個核心結論:盡管如今面臨地緣政治、貿易限制等諸多壓力,中國企業的創新引擎仍在高速運轉。
比如,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已經開始應用AI平臺去做臨床成功率的預測。一家電動飛行汽車制造商在推進空中出租車商業化,一家智能重卡企業在做無人化車隊的運營嘗試,而一家軟件公司則嘗試在不同品牌的智能家居設備上實現互聯。
諸如像DeepSeek這樣的推理大模型,正在以日新月異的速度推出,普及到各行各業當中,促使任何行業的產品、流程、工藝都用AI大模型重塑一遍。
富達也提到,在這些中國科技企業突破的背后,有著中國市場特有的多重結構優勢。
第一重,研發投入。中國企業對于研發投入在持續增長,且投入強度屢創新高。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3 年我國研發經費投入總量突破3.3萬億元,比上年增長8.4%,其中,中國企業500強共投入研發費用 18137 億元,增幅14.89%。2024年,500強企業共投入研發費用仍維持在較高水平,同口徑增長 14.89%,研發強度創下 1.90% 的新高。
第二重,人才儲備。目前,中國每年大概培養超過 500 萬名 STEM專業的畢業生,位居全球首位,而且人才數量保持穩定增長態勢。
第三重,市場內循環。中國14億人口基數和全國統一的大市場,構成了全球最大的商業市場。比如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中國市場的汽車銷量就占全球銷量60%,既能夠消化自身龐大的產能,又能為技術迭代獲得豐富的場景,市場和技術雙向反哺,形成內循環。
第四重,政府支持。由政府主導的技術自主戰略正加速社會全要素整合。比如,自動駕駛領域“車路云”一體化方案的推進,中國在AI基礎設施層面展現出獨特的系統化布局能力。
富達此次所考察的Momenta等二十余家的中國科技企業,正是由如此規模的研發投入、巨大的科技人才規模、中國龐大的市場需求以及政府堅定不移的戰略決心等多重要素所共同推動實現。
我們努力將這些優勢匯聚起來,去嘗試重塑全球的科技產業格局。
三、寫在最后:
在富達的報道視頻中,我們注意到一臺Momenta Robotaxi已經在平滑地行駛在道路上,流暢地控制著變道、加減速等操作。相信在不久之后,這樣的體驗就會成為當地市民的日常。
同時,這個畫面也如同一種隱喻,中國科技企業的成果正在被全球關注到。當大洋彼岸在為Robotaxi的落地激烈爭論之時,東方的技術軍團們正在整裝待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