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寫/萬天南
編輯/陳紀英
1994年,比爾·蓋茨曾輕蔑地表示,銀行如同“恐龍”,早晚會被高科技公司干掉。
歷史卻拐了個彎,銀行業依然欣欣向榮———如今,科技和銀行業組成了水乳交融的“親密CP”,正在助攻后者數智升級。
當下,金融服務來到供需雙變的新階段,普惠金融、產業金融、農業金融、適老化金融、綠色金融等,正在成為新增量,如同風車的葉片,高速輪轉,成為拉動銀行業增長的新動能。
而帶動“風車”葉片持續轉動的中軸,就是數智科技。
比如,相比大中型企業,中小微企業信用體系不完善、業務規模較小,導致金融企業為其提供服務,綜合效益較低,因此,針對小微企業的普惠金融服務需要金融科技,在營銷、風控等層面,多維度助力。
總之,銀行業療痛點,謀增量,離不開科技企業的“點金”助力。央行發布的《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年)》,已經為銀行業指明了航向——高質量推進金融數字化轉型。
金融服務新趨勢:普惠、綠色、惠農
普惠
針對中小微企業的普惠金融服務,正在成為銀行業的新增量。
2021年,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普惠金融的同比增幅,分別高達52.5%、31.6%、38.8%、53.15%。
早在2018年,中國銀監會就提出了“兩增兩控”目標,即要求銀行保證對小微企業貸款和貸款余額戶數增速,并控制小微貸款成本與不良率,推動銀行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著力緩解小微企業金融服務供給不充分、結構不均衡的問題。
可以說,普惠金融服務,既可延展江湖之遠——拉動銀行業績增長,也能呼應廟堂之高——落地了中國政府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大政。
盡管紅利隱現,政策清晰,但服務小微金融,難點痛點不少:在風險管控上,小微企業經營不穩定、缺乏抵質押物,導致銀行面臨更高風險成本;在成本管控上,相較大型企業,小微企業貸款需求更加小額分散,且經營規范化程度較低,帶來更高獲客成本。
因此,銀行業要想做好普惠金融,就不能照搬過去服務大中型企業的老路,必須借勢科技創新。
綠色
而在碳達峰碳中和雙碳目標之下,綠色金融駛入藍海。
從規模來看,截至2021年末,中國本外幣的綠色貸款余額,已接近16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3%,存量規模居全球第一位,2022年,則有望跨越20萬億元大關。
盡管藍海可見,但也存在如同險灘暗礁的難點和痛點,比如綠色金融流程繁瑣、專業性強、工作量大、系統基礎弱等。
惠農
此外,銀行業服務逐漸進入分眾分層的精準服務時代,如蘊含著較大機會的農村金融。
鄉村振興大計之下,“強化鄉村振興金融服務”成為主旋律。截至2021年末,中國涉農貸款余額達43.2萬億元。
不過,農村金融的供應短缺也是現實痛點,據中國社科院發布的《“三農”互聯網金融藍皮書》顯示,中國國“三農”金融缺口超過3萬億元。
背后的原因在于:傳統小農經濟模式下,導致三農金融模式難以形成規模效應,運營成本過高;農業生產經營活動風險高,導致農業信貸風控難度高;信息不對稱問題突出,農業生產缺乏經營數據,農民缺乏信用體系等等。
可以說,無論是針對中小微企業的普惠金融,還是紅利初顯的綠色金融,以及長期供應短缺的農村金融等等,都具備政策鼓勵、增長可觀、潛力巨大等利好,但同時也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堵點、痛點、難點,而這些“新問題”,必須用“新辦法”找到求解之道。
AI助力,數智升級
針對正當風口,且存在痛點的普惠金融、農村金融、綠色金融、適老化金融等領域,百度智能云也在給出了“新答案”,推出全新的產業金融解決方案,助攻銀行業打造更堅實的數智中軸,去推動“風車葉片”高速轉動。
百度智能云的產業金融解決方案,著眼于從0到1做增量,而非緊盯存量,收割現成果實。
舉例來說,行業龍頭本來就不愁貸款。但其上下游供應商可能是中小微企業,我們去貼合產業,幫它們做金融服務,這就是從無到有的增量。
不難看出,產業金融的目的在于,通過科技搭臺,疏通血管,引導金融血液流向更多過去流通不到的中小企業。
作為我國工業重鎮之一,重慶在國家制造業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為了鼓勵當地企業數智化轉型,推出了相關財政補貼。但補貼具有滯后性,在企業升級完畢才能到位,這個時間差,就需要金融服務躬身入場。
百度智能云的重慶產融平臺,結合了重慶開物工業互聯網平臺的數據能力,陸續創設了「智改貸」、「技改貸」等產品,以滿足企業在智能化改造等方面的現實需求。
這些產品并非金融機構既往的「標品」,而是平臺基于對客戶的需求洞察和畫像構建,針對細分場景所作出的產品創新。
在綠色金融領域,百度智能云的思路是利用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創新合作模式,通過多方協作,打通綠色產業鏈條各個環節,形成數據閉環,構建多元服務,推動實體經濟低碳轉型,帶動綠色產業發展,達成雙碳目標。
在技術層面,在大數據及AI助攻下,實現綠色智能識別、環境效益測算、碳排放核算、碳足跡等關鍵環節的自動化智能化,助攻綠色金融敏捷落地。而在監管聯動層面,百度智能云也與金融監管部門、地方政府搭建了通暢的溝通機制,實現了多方資源協同,以此助力綠色金融服務始終對齊政策基準線等。
在農業金融領域,百度智能云同樣有備而來。其一,考量到提供農村金融服務的不少都是中小銀行,智能云的解決方案,投入低、上線快、見效快;其二,拿出全套閉環方案,形成金融科技整裝生產力;其三,方案可拓展性強,抽象程度高,既適配本地特性,又確保在不同產業和場景能夠快速冷啟動,以應對多元化需求等等。
縱觀百度智能云提供的四大金融方案,其一,呼應普惠金融、鄉村振興、雙碳等大計方針,持續外溢正能量,社會效應明顯,其二,助力銀行打造數智化中軸,去帶動前端“葉片”飛速轉動,其三,方案落地性強,服務鏈路全,療痛治病,適配性廣,助力銀行打開增量,降本增效。
智能云的“點金”底氣
百度智能云拿出的一攬子方案,到底能否得到金融機構的認可,其底氣何在?
其一,智能云和銀行能力長板、資源稟賦具有高度互補性,即“不做金融的金融科技”。
這一概念的內涵體現在兩個層面:首先,智能云的邊界在“Technology”領域,不向“Finance”伸手,這讓金融機構在選用智能云服務時,能形成高度信賴關系;其次,智能云在助攻銀行數智升級時,輸出的是一攬子的“解題思路”,而非僅僅直接“喂養答案”,在這個過程中,銀行能力也能得到長足發展。
其二,百度智能云依托“云智一體”優勢,打造了堅實的技術底座,以及全棧服務能力。
大中小型銀行之間,需求差異化很大。大型銀行科技能力非常強,但其短板在于,不少大行的網點鋪設不夠下沉,在服務鄉鎮市場時,就顯得鞭長莫及,觸達農村客戶的能力有所不足。因此,智能云可以在營銷拓客層面提供多維度助力。
而小型銀行,其網點通常較為下沉,但其短板在于技術投入不足、數智水平亟須提升,風控能力還待極強,為此,智能云可以通過數智風控等維度對其賦能。
百度智能云和銀行業的合作模式,除了科技賦能之外,還有多種聯合運營模式,隨著合作深度的提升,以及合作金融機構的擴展,整個金融生態形成良性滾動,先發優勢由此轉化為持續留存的長期優勢。
整體而言,百度智能云的金融布局,是以數智技術為基為軸,向上呼應國家大計,向下脫虛向實連通實業金融,長短互補謀求多方共贏,最終以腳踏實地的務實,實現星辰大海的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