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網》蔡俊
思瑞浦(688536.SH,下稱“公司”)的煩惱,還在繼續。
12月9日,公司公告收購深圳市創芯微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創芯微”)的新進展。目前,公司與創芯微的股東仍在磋商談判,但尚未就交易條款達成一致。公司的對手方,包括17名創芯微的自然人和機構股東。
今年前三季度,思瑞浦的營業收入、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為8.13億元、0.16億元,各自同比下降44.63%、94.11%。與同行一樣,公司將業績下滑歸結于終端市場不景氣。
不過,半導體行業下行周期的當口,公司雄心不改。手握充裕的資金,公司左手繼續推進收購,右手研發出MCU產品。這家主營模擬芯片的上市公司,是否能成長為“電子巨人”,值得觀察。
“心心念”的收購
半年過去,思瑞浦仍在推進“心心念”的收購。
今年5月,公司公告擬以發行股份和支付現金的方式,收購創芯微95.66%股權。之后,公司發布收購預案。發行價格不低于定價基準日前20個交易日公司股票交易均價的80%,經各方協商,確定為182.76元/股,但最終價格尚待評估和協商確認。
資料顯示,創芯微主營電源管理芯片。2021年、2022年、2023年1月至5月,該企業營收分別約2億元、1.82億元、1.02億元,凈利潤分別為-1.01億元、1.64億元、-449.78萬元。
收購的障礙,是思瑞浦與創芯微的股東還未形成共識。
預案里,公司提到過與芯動能投資、寧波益慧就本次交易部分條款尚未達成一致,后兩者若后續決定出售所持股權,公司將以“擇機按照本次交易相同的價格”收購。芯動能投資和寧波益慧分別持股創芯微3.82%、0.52%。其中,芯動能投資由京東方、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北京亦莊等發起。
同時,公司披露創芯微在此前的資本運作中,創始人與財務投資人曾約定,轉讓股權的行為需得到后者的書面同意。
12月的公告里,公司披露與芯動能、寧波益慧就交易主要條款達成初步一致,但“尚有少數交易對方未與公司達成一致,公司正與其積極協商”。其中的“少數交易對方”是誰,暫無更多披露。
截至12月11日,思瑞浦報收153.56元/股。收購雖遇坎坷,但思瑞浦已下決心通過擴張做大做強。
11月的調研中,公司表示“從TI(德州儀器)、ADI(亞德諾半導體)的發展史來看,并購無疑是模擬IC廠商做大做強,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有效途徑。公司也會繼續在市場上尋找符合公司DNA的標的”。
擴張雄心的AB面
思瑞浦的雄心壯志,是主動出擊,也是被動擴張。
主動出擊的底氣,為公司儲備了充足資金。截至今年第三季度,公司貨幣資金7.63億元,10月又完成新一輪18億元的定增。
被動擴張的誘因,為公司核心業務受到沖擊,補強第二增長曲線已迫在眉睫。
今年前三季度,公司的信號鏈芯片收入6.49億元,同比下降37.33%,占營收的79.78%。業績下滑,需求端疲軟是一方面,但國際大廠TI的擴產調價更為致命。
東吳證券在研報中指出,今年以來TI擴產約40%,并從5月起全面下調中國市場的通用模擬芯片價格,以此來搶占更多市場份額。今年上半年,公司信號鏈芯片的毛利率56.63%,同比下降5.26%。
實際上,TI的進擊造成國產廠家普遍受傷。今年上半年,納芯微的信號鏈芯片收入4.1億元,同比下降22.27%。同時,作為模擬芯片的兩個主流廠家,思瑞浦和納芯微還有去庫存的壓力。
2022年末,思瑞浦和納芯微的同類產品庫存分別為1.57億顆、3.21億顆,各自同比上漲79.82%、103.25%。庫存量上漲,與當年需求端疲軟有關。再疊加今年TI的擴產調價,國產廠家壓力倍增。
今年上半年,思瑞浦的庫存商品余額為0.5億元,較年初減少約0.2億元,去庫存有所成效。相反,同期納芯微較2022年底增加約1億元,庫存商品余額達3.1億元。
無論怎樣,豐富產品線是抵抗風險的必由之路。2019年起,思瑞浦開拓電源管理芯片,并陸續拿到安防、工業控制等下游客戶訂單,客戶包含海康威視。
東吳證券在研報中指出,全球前五大模擬芯片廠家的合計市占率約71%,但大陸廠家體量較小,各家市占率均不足1%。國產替代有空間,電源管理芯片也成了新的必爭之地。
今年前三季度,思瑞浦電源管理芯片收入1.6億元,同比下降62.94%,占營收的19.75%。一方面,納芯微因布局更早已形成更大的規模。今年上半年,納芯微同類產品收入2.26億元,同比下降0.79%。
而另一方面,思瑞浦電源管理芯片的品類并不豐富,即以線性電源為主,主要應用通訊和工業市場。與之相比,創芯微的同類產品種類豐富,客戶包括OPPO、一加、小米等消費企業。因此,若收購成功,公司同類產品的品類、客戶將實現增加。
車規MCU“藩鎮林立”
半導體行業有個金句,模擬芯片的未來在MCU(微控制單元)。
MCU俗稱單片機,包含內存、計數器、USB、數模轉換等配件,設備齊全、功能多樣,集大成于一身。但對模擬芯片廠家而言,打造一款MCU的難點在于數字信號的開發,以及數模信號的轉換。
為了切入該賽道,2021年思瑞浦成立嵌入式處理器事業部,并投資2億元研發MCU產品系列。事業部的工程師團隊,不少來自富士通、英飛凌、TI等國際大廠。早前,公司披露過已完成首款工業級MCU流片,并補上數字處理環節的缺口。
11月底,公司正式發布名為TPS32混合信號MCU。資料顯示,該產品內核選擇STAR-MC1,而非傳統的Cortex-M4F,即追求差異化和高性能。東吳證券在研報里指出,公司MCU產品前期會先切入泛工業市場,之后拓展到汽車領域。
漫長之路有了起點,但要想實現車規MCU產品的成熟,思瑞浦的挑戰還很多。
一方面,車規MCU的國產化率不高,目前以國際大廠為主,市占率超90%。另一方面,國產同行提早一步布局,呈現“藩鎮林立”格局。
以納芯微為例,今年發布了同類產品NSUC1610。該產品可應用熱管理系統中的電子水閥、主動進氣格柵、空調電子出風口等領域。
更大的國產廠家,如兆易創新和矽力杰,切入MCU的方式為先齊全外圍元器件,成熟后順勢開發推出產品,有點像“農村包圍城市”。
截至今年10月份,思瑞浦已量產車規產品近100顆,品類包括信號鏈、車規電源等芯片,客戶有寧德時代、澳仕達,還取得電動車客戶(包括一些Tier1)的供應商資質并展開合作。汽車芯片的路能走多遠多寬,值得觀察。(思維財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