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網》吳悅
剛剛過去的2023年,A股市場經歷了較大波動,特別是進入去年四季度以來,市場交投清淡,投資者信心降到谷底,大多數行業板塊的表現也并不讓人樂觀。
但市場轉機往往就是在絕望中孕育新生,而不論市場是高峰還是低谷,也只有那些真正的好公司才有可能穿越牛熊,為投資者帶來長遠的投資回報。
當然,對于投資者來說,于紛繁復雜的各種信息洪流中,尋找真正的好公司并不容易。特別是在以科技創新為主線的創業板市場,真正的成長型公司可能成為十倍股,但也有些公司可能因“想象空間”產生更大的泡沫。
本次《投資者網》推出的投資者“年終盤點及新年展望系列專題”,即是通過五大維度的硬指標,希望借此撇去市場泡沫,看看在“成長性”“價值性”的賽道上,誰才是最可能跑得更遠的贏家。
創業板指下跌近兩成,頭部公司可圈可點
頻繁輪動和不斷變更的主題投資,可以說是A股市場2023年的主旋律。受全球宏觀環境、經濟復蘇不及預期等多重復雜因素拖累,A股市場在上半年沖高回落后步入低位震蕩,三大指數年內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跌。
截至2023年12月29日收盤,年內上證指數、深證成指、創業板指分別下跌3.7%、13.54%和19.41%,其中創業板指跌幅最大。
不過,淘盡黃沙始見金,在泥沙俱下時,真正的好公司反而更容易嶄露頭角。
以市值來看,盡管整體有所下跌,但寧德時代仍然是當之無愧的“寧王”。排在創業板市值TOP10榜單上的公司,也基本都是各自領域的頭部公司,如邁瑞醫療、東方財富、智飛生物、溫氏股份、愛爾眼科等,分別是醫療器械、互聯網金融、生物制品、農牧養殖、連鎖眼科醫院等領域的頭部公司。而匯川技術、陽光電源、中際旭創則分別屬于電子元件、光伏設備、通信設備等行業,這幾個行業也是近幾年在經濟整體放緩的背景下,具備穿越周期能力的一些行業的代表。
當然,市值規模最大不一定就是最好的,但至少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資本市場的認可。
另一個觀察企業規模的維度是總營收,這個指標對于企業來說,則是最基本的創造收入的能力。如果這個指標表現疲軟,那么很大可能是其“造血能力”出現了問題。
目前A股上市公司2023年報還未出爐,因此這里統計了截至2023年三季報的創業板公司總營收TOP10,這十家公司和市值前十強有一定重合,如寧德時代、金龍魚、溫氏股份、陽光電源、智飛生物等,這也說明行業領域內的龍頭企業,通常也能維持較好的營收水平,因而具備相對更強的抗風險能力。
創業板總營收TOP10榜單上,另外幾家則大多來自新能源領域,如億緯鋰能、欣旺達和湖南裕能,這也從側面印證了新能源產業鏈的景氣度,即使2023年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回落,也存在產能過剩導致產品價格下行的情況,但總體而言,這些企業還是取得了較高的營業收入。隨著產能競爭的深入,優勝劣汰之下,行業資源或將更多向頭部集中,這對于營收規模較大的企業來說也是一個長遠的利好。
此外,上海鋼聯與藍色光標,分別屬于互聯網服務與文化傳媒行業,特別是后者,是2023年A股市場表現最好的行業之一。據Wind數據,按申萬一級行業分類來看,2023年文化傳媒行業指數上漲了13%左右,這也是全市場漲幅第二的行業。
一手賺錢一手研發,構建長遠競爭力
當然,對于創業板公司來說,其核心競爭力來自于科技創新帶來的盈利能力,這是相對于傳統行業而言的最大優勢。
不過,由于很多地方政府對于高新技術企業都給予了大力的扶持,許多創業板公司的財務報表中,利潤往往包含各類政府補貼等,或是因為一次性處置資產等情況帶來短期的大量收益。因此《投資者網》統計的創業板上市公司數據是截至2023年Q3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TOP10排行,這一指標也代表著企業真正通過主營業務賺取利潤的能力。
從下表可以看出,這一名單與市值前十有較大重合,包括寧德時代、邁瑞醫療、東方財富、匯川技術、智飛生物、陽光電源、愛爾眼科,有七家公司同時出現在市值前十與扣非凈利潤前十榜單上。而營收前十的創業板公司,與該板塊市值前十的重合企業為五家,包括寧德時代、金龍魚、溫氏股份、智飛生物、陽光電源。
其中比較典型的就是邁瑞醫療,該公司的市值和扣非凈利潤均高居創業板公司榜二的位置,但其營收并不在前十之列。這也在一定程度說明,支撐上市公司股價和市值的因素里,扣非凈利潤的關聯度更高。
另一個評判上市公司重要指標,我們選取了投入資本回報率(Return on Invested Capital,即“ROIC”)來進行衡量,這一指標是衡量公司投資回報效果的一項指標。資本回報率是指投出或使用資金與相關回報(回報通常表現為獲取的利息和\或分得利潤)之比例,用于衡量投出資金的使用效果與歷史績效。通常來說,這一指標越高越好,但在實際經營中,能夠達到5%以上的資本回報率,這家公司的經營績效就算是不錯的;超過10%可以算作優良,20%以上則屬于非常優秀了。
在A股1333家創業板上市公司中,資本回報率為正數的公司為1070家,占比超過80%;ROIC達到5%以上(含5%)有444家,占比33.3%;ROIC達到10%以上的為119家,占比8.93%;ROIC達到20%以上的有13家,占比僅約1%,可以說是鳳毛麟角了。
此外,研發投入對于創業板公司也極為重要。如果說扣非凈利潤、資本回報率等指標體現的是當下的盈利能力,那么研發投入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企業的成長能力,也可以說,研發投入決定著一家創業板公司的未來。
從截至2023年Q3的創業板公司研發費用TOP10榜單上,我們可以再次看到寧德時代、邁瑞醫療、匯川技術、陽光電源等前面的榜單上多次上榜的公司。這或許也從另一個角度詮釋了資本市場上一個屢試不爽的定律:強者恒強。因為當前的高強度研發投入,為未來繼續獲取高營收、高利潤、高資本回報奠定良好的基礎,最終體現在市值上,也才有可能在更長的周期里,為股東和投資者提供豐厚的回報。
2024年主線:科技引領、前瞻布局
展望2024年,多家機構研報均表示出謹慎的樂觀態度。資本市場政策周期上行,疊加降息周期和資產荒,市場風險偏好將有所提升,風險溢價則有望下行,帶動市場估值擴張。
得益于政策層面對科技創新產業的空前重視,創業板企業也有望迎來更密集的產業扶持政策,從而推動業績修復、估值回升。
就在2023年12月11日至12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了科技創新對產業的引領作用,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完善新型舉國體制,圍繞穩存量、提增量、謀變量、強保障四個方向提出新的部署。
本次會議有諸多新的提法,包括“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強應用基礎研究和前沿研究”,“鼓勵發展創業投資、股權投資”等。
粵開證券研報分析指出,如果說2023年的產業政策強調補短板,加強國產替代,提高安全水平;那么2024年的重心則是科技引領,前瞻布局。會議提到:“要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數字經濟,加快推動人工智能發展”,“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此外,會議還特別強調了未來產業,“開辟量子、生命科學等未來產業新賽道”。
從上述表述中,在新一年的創業板的大賽道上,哪些行業和公司可能獲得更多的發展機遇,也就呼之欲出了。(思維財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