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網》張偉?
近日,石英晶體元器件生產商鴻星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鴻星科技”或“公司”)在證監會官網披露了《招股書》申報稿,計劃在上交所主板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并上市。?
在這之前,鴻星科技已接受兩輪審核問詢,主要涉及控股股東的股權糾紛及訴訟、經營業績變動、期間費用、關聯交易等30多個問題。?
IPO期間,鴻星科技還進行了現金分紅,金額合計2.75億元,同時鴻星科技又計劃募資2億元補充流動資金。最終,鴻星科技能否成功上市,還有待觀察。?
“舅子起訴姐夫”被問詢?
家族企業作為一種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公司經營模式,由于凝聚力強、價值觀一致、決策迅速等優勢,能迅速將公司做大。但公司壯大到一定程度后,又容易因為家族成員的利益沖突,影響公司的上市、融資等后溪發展。?
鴻星科技的控股股東H-TEC在進行股權還原時,就因其股東內部的股權糾紛,導致公司在兩輪IPO審核時均被問及相關訴訟,從而揭開了一段家族“內斗”往事。?
資料顯示,鴻星科技由臺灣鴻星發展而來。1979年,林洪河創辦臺灣鴻星,該公司的核心業務為石英晶振(QCO)的研發及生產。?
據了解,石英晶振是一種利用石英晶體壓電效應產生頻率的控制元器件。石英晶振可以產生穩定脈沖,為電路提供基準頻率信號,常被用于電子設備計時、頻率控制等場景。?
1993年,林洪河察覺到大陸市場的潛力,開始將臺灣鴻星的業務逐步轉移至大陸,并與杭州本地人江潮聯合成立了合資企業鴻星有限(鴻星科技的前身)。鴻星有限成立時,臺灣鴻星通過洪福電子持股80%,江潮通過華瑞電子持股20%。?
2001年,臺灣鴻星成立H-TEC,以承接洪福電子持有鴻星有限的股權,轉讓完成后,H-TEC持有鴻星有限94.04%的股份,華瑞電子持有鴻星有限5.96%的股份。?
2022年,鴻星有限進行股份制改造,公司整體變更為鴻星科技。股改完成后,林洪河及其子女通過FORTUNE持有H-TEC?64.87%的股份,為鴻星科技的實控人。同時,H-TEC的股東中,張氏家族內部存在股權代持,在股權還原時起了糾紛。?
H-TEC的間接股東張進興認為:其哥哥張進沛持有的H-TEC股份(穿透后為鴻星科技1.94%的股份)應歸其個人(即張進興)所有;林洪河在未經張進興同意的情況下,將這部分權益分配給了張進沛的配偶(洪秀珍)和女兒(張千惠)。?
于是,張進興以林洪河對受托代持義務的違背,涉嫌構成“背信罪”為由,將林洪河起訴至臺灣地方檢察機構。最終,這起張氏家族的內部股權分配爭議涉及金額約470萬美元(張進興主張的損失金額),因為被IPO審核問詢而廣為人知。?
但該案件不了了之。臺灣地方檢察機構以張進興持有的鴻星科技6.69%股份遠大于爭議股份(即洪秀珍和張千惠持有的鴻星科技1.94%股份)、張進興與林洪河是較為緊密的親戚關系等理由,做出了“不起訴”的決定,案件終結。?
值得一提的是,所謂“較為緊密的親戚關系”,是指林洪河的配偶林張玉珍為張進興的姐姐。林洪河與張進興、張進沛為郎舅關系。?
雖然臺灣那邊“不起訴”了,上交所也要求鴻星科技說明“林洪河是否存在被采取強制措施的風險、是否影響其任職資格及對鴻星科技的經營管”。?
鴻星科技回復稱,張進興的主張缺乏事實依據、與張氏家族各成員的持股情況及繼承協議、股東名冊、分紅紀錄等客觀證據相悖,控股股東層面的股權糾紛不會影響公司的股份權屬清晰,不會對林洪河的任職資格及公司經營造成不利影響。?
股東構成顯示,除了林張玉珍的娘家人,林洪河的女兒林毓馨、林毓湘,兒子林瑞堂也是鴻星科技的股東。林洪河及其子女合計持有鴻星科技49.76%的股份。?
另據IPO審核的回復文件披露,2021年至2022年期間,鴻星科技一共進行了4次現金分紅,分紅金額合計2.75億元。其中,林洪河及其子女控制的FORTUNE共分得1687萬美元,隨后這部分款項被用于銀行定期存款或購買股票。?
本次IPO,鴻星科技計劃募資12.14億元,其中2億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鴻星科技“先向股東分紅,再募資補流”的做法,也讓市場質疑其合理性。?
業績停滯+原材料受限?
《招股書》顯示,鴻星科技專注于石英晶體諧振器、振蕩器2種頻率控制元器件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公司的產品結構較為單一,主要產品為諧振器。?
營收構成顯示,2022年至2024年(下稱“報告期內”),鴻星科技的主營收入分別為6.5億元、5.41億元、5.67億元。報告期內,諧振器的營收占比均超過80%,2024年甚至達86%;振蕩器的營收占比最高也不到20%,2024年只有13%。?
除了業務單一,鴻星科技的盈利停滯不前。報告期內,鴻星科技的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94億元、1.33億元、1.33億元。對于營收及凈利潤下滑,鴻星科技表示,業績變動與行業景氣度一致。?
鴻星科技還提到,公司深耕石英晶體元器件行業三十余年,積累了豐富的客戶資源,核心客戶涵蓋創維、長虹、富士康、廣達、偉創力等知名廠商,產品最終應用于惠普、戴爾、思科、創維、索尼、金士頓、希捷等知名消費電子產品。?
不過,縱觀整個行業產業鏈,鴻星科技卻存在上游受制于日本企業,下游依賴大客戶和關聯交易等情形。?
據悉,鴻星科技的原材料采購包括設備、儀器、晶片/人工水晶、陶瓷基座、芯片(IC)、銀膠、上蓋等產品。其中設備、儀器、陶瓷基座、芯片、銀膠、上蓋等產品主要都采購自日本企業。報告期內,鴻星科技向前五大供應商采購金額占采購總額的比例均超60%,存在供應商集中風險,其中芯片約有76%來源于進口。?
而在下游,鴻星科技的主要客戶包括富士康、臺灣鴻星。報告期內,富士康的銷售貢獻率超過10%,臺灣鴻星超過6%。據悉,臺灣鴻星是鴻星科技的經銷商,報告期內最高經銷金額超過4300萬元,最低也有3500萬元。?
除了臺灣鴻星,鴻星科技的關聯方還包括珠海鴻康、HTD兩家公司。但在IPO期間,鴻星科技卻將珠海鴻康、HTD這兩家公司注銷了。?
如此反常的操作,也將監管懷疑這兩家公司是否存在經營違法違規,代鴻星科技墊付成本、費用等行為,并要求鴻星科技說明“未將相關企業及資產注入公司體內而采用注銷方式的原因及合理性”。?
鴻星科技回復稱,注銷關聯方珠海鴻康和HTD與公司客戶及供應商的業務資金往來均系因自身業務需要,開展的正常商業往來,相關交易均具備商業合理性,雙方的交易價格均以市場價為參考由雙方協商確定,定價公允,相關交易均通過了雙方內部的審批、決策程序,不存在正常商業往來之外的利益輸送情形。?
據咨詢機構QYResearch的數據,2023年全球前十大石英晶體元器件廠商合計市場份額為66.4%,同期鴻星科技的市占率為3.08%,排名全球第九位。在中國企業中,鴻星科技位列第三,僅次于臺灣晶技(全球第一)、泰晶科技(全球第八)。?
QYResearch認為,全球石英晶體元器件的市場規模在2023年降至低點,為32.51億美元,2025年將恢復至42.15億美元,預計到2030年將達到67.33億美元。最終,鴻星科技能否通過上市進一步鞏固其行業地位和擴大市占率,投資者也可保持關注。(思維財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