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寫/陳紀英
有什么東西能讓王興、程維、張一鳴陷入“集體焦慮”嗎?
不是資金,不是增長,不是競爭,是人。
2016年11月,一場位于烏鎮的三人對談中,當主持人問到“你們的最大的焦慮來自于哪里?”時,三人不約而同給出了共同答案——“人才”、“團隊”、“組織”。
他們對人才的高度重視,也是三人所創公司各自成為行業“一哥”的秘密。
一個更廣為人知的共識,來自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企業即人。”
這或許能夠解釋HR SaaS賽道為何如此火熱。
最近兩年,在全球經濟放緩之時,HR SaaS行業卻異常熱鬧。據《財經故事薈》粗略統計,僅僅2022年5月,全球人力資源行業投融資就多達40多起。
另據艾瑞發布的《中國HR SaaS行業研究報告》,自2014年至2021年上半年,中國HR SaaS領域共完成188筆投融資事件,其中,在2020年之后,B輪及以上融資比例大幅增加。
融資金額的提升,融資輪次的后移,說明中國HR SaaS市場,逐漸走出青澀期。
在中國,春風得意的HR SaaS領域,Workday是不少玩家心中的“白月光”,似乎只有緊盯大中型企業,才是HR SaaS的正道。
但在美國本土,其實,無論是服務大中型客戶的Workday,還是服務中小微企業的HR SaaS玩家,均有著“光明的未來”。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Workday,如今也開始聲稱,其同時服務“中小型企業”和“全球50強”企業,下探的舉動,也是為了吃透全域市場的紅利。
在中國的HR SaaS賽道,能否跑出一批服務邊界上至大中型企業,下探中小企業的黑馬?
HR SaaS下沉:小企業,大機會
在中國,HR SaaS領域,可能是最為“勢利”的行業之一。
行業玩家對于中小企業的忽視,類似當年低看小微企業的銀行——當然,現在銀行已經變臉了,如今,中國小微企業貸款同比增速,已是借貸大盤的數倍。
中國HR SaaS玩家對于“中小企業”的偏見,也很有共性:雖然小客戶獲客容易,且技術研發和產品開發難度較低,但小客戶付費意愿比較低,流失率也很高。
中小企業真的是食之無味的雞肋嗎?
答案出人意料。
先來看看現狀。
去年,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張曉波教授帶領團隊,針對2萬家中小微企業,做了一場廣泛的調研。
調研顯示,中小微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正在加速,具體到人力資源管理環節,已有28%的企業探索數字化升級。
再來看政策。
5月25日召開的全國穩住經濟大盤電視電話會議,明確提出,要通過“指導、培育、推介”,推動更多中小微企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
無論是行業現狀,還是政策大勢,都指向了同一方向——中小微企業加速數字化。
另外一個佐證則是——截至2022年3月31日,釘釘已經服務2100萬個企業和組織,而中小微企業占了絕大多數。
現在,不妨把視野投向美國本土——它的現狀,大概率昭示了中國HR SaaS的未來。
在美國,Workday、Taleo等公司,早期的確緊盯大中型企業。典型如Workday,截止IPO時,僅有區區325個企業客戶。
但其實,美國也有眾多服務中小微企業的HR SaaS玩家。
比如成立于2016年的Rippling,主營業務就是助攻中小公司簡化HR和IT等工作,助其統籌管理員工薪酬福利等,如今估值超過65億美金。
而誕生于1949年的ADP,作為全球最大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之一,年收入過一百六十億美金。其SaaS化轉型成績斐然,而其最新推出的HR數字化平臺Roll,則面向1-5人的小微企業,提供HR、薪資、考勤服務。
“你會發現,美國HR SaaS領域的玩家很多元,有服務大企業的,也有服務小企業的,還有深耕垂直細分領域的”,i人事首席增長官鄭大奇告訴《財經故事薈》,“不像中國市場這么同質化”。
其實,在中國,服務中小微企業的HR SaaS模式也已跑通。
以i人事為例,其服務觸角就大開大合——上至萬人的大中型企業,下探100人規模左右的中小企業。
上下通吃,布局全域市場,是i人事的主動為之。
目前,其客戶中,不乏財富500強、上市公司或者行業龍頭,如現代牧業、上海石化、歌華有線、朗盛化學、西科姆、第一太平戴維斯、中糧生物、燕之坊、徐鋼集團、全球網紅書店日本蔦屋書店等龍頭,有一批客戶的員工人數甚至超過了15000人。
而i人事主動下沉的原因在于,其一,目前大型企業服務市場同質化廝殺激烈,下沉是為了錯位競爭,在大中型客戶之外,拓展增量市場;其二,整體而言,中國規模以上大中型企業數量有限,更大的潛力,隱藏在中小企業盤踞的下沉市場:其三,i人事具備了服務大中型企業的極致能力后,就可以降維出擊,輕松下探下沉市場,邊際成本極低。
目前,在i人事的客戶結構中:員工人數1000人以上的企業,占比超過20%;500-1000人人的企業,占比30%:100-500人的企業,占比40%左右;100人以下的企業,占比10%左右。
“當一個企業員工人數超過100人時,一年營收通常達到三千萬以上,就有了付費能力,一般也不容易死掉”,i人事創始人兼CEO Chary Zhu告訴《財經故事薈》。
當然,針對大中小微企業的差異需求,不能“一招通吃”,應該提供分層服務。
i人事的戰術是,對于大中型企業,充分考慮其個性化訴求,基于開放性、定制化的增量方案,去兼容大型企業的現有數字化存量系統,與其同頻進化迭代。
服務大型客戶的底氣,來自在于i人事“專業團隊+技術創新+全球布局”的疊加優勢。
依托其母公司力德國際(TalentSpot)集團,i人事已將服務觸角延伸至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臺灣、印度等多個國家地區,這讓其可以服務全球化布局的大型客戶,也可以助力大中型客戶出海“捕魚”。
從專業背景來看,創始人Chary曾在人力資源服務領域深耕20多年,是中國首批從事人力資源服務的專家,曾擔任全球前五的人力資源服務公司Kelly Services中國區高管。在Chary創辦力德國際后,一批具有Kelly Services背景的團隊也陸續加入,如今分布在i人事的產品專家、客戶成功、客戶服務等核心崗位上。
而操盤技術團隊的聯合創始人、首席技術官、副總經理王景飛,曾是日本最大ERP 公司Works Application的核心架構師。首席增長官鄭大奇,則具備SAP HR、SAP SuccessFactors、用友、智聯招聘、太和顧問等多年HR管理咨詢、人力資源數字化咨詢領域的業務管理和業務增長經驗。
對于中腰部客戶,i人事則基于服務大型企業的前瞻洞察,以及沉淀的專業經驗,形成標準化的方案,對其賦能助力,而且,還可以通過擴展能力,與其一起共創成長,并助攻其拓展新興業務。
針對中小客戶,i人事的服務定位則是“孵化”,通過低廉的價格,標準化的服務,先從0到1,把其帶上數字化的溫床,助其成長壯大,后者使用的服務模塊越來越多,也會給i人事帶來更高的變現潛力。
也正是依賴于此,i人事從高維(服務大中客戶經驗)打低維(服務下沉市場),覆蓋全域市場,打破了大中型企業服務市場的天花板,可以通盤吃下企業數字化的全域紅利。
產品升維,服務下沉,一上一下之間,i人事成為行業一匹黑馬,如今,年均增速超過100%。
目前來看,i人事是中國市場為數不多從人力資源外包服務成功轉型HR SaaS,并實現規模化經營的領頭雁。
從全球來看,攜HR服務基因,成功轉型HR SaaS的企業越來越多,ADP珠玉在前;而另一家HR外包巨頭Ceridian的旗艦HR SaaS產品Dayforce,也在全球攻勢兇猛,其另一款HR SaaS產品PowerPay則面向100人以下企業。如今,Ceridian市值一度接近200億美金。在Gartner等權威分析機構的報告中,ADP和Ceridian等HR服務派的產品評分已經進入第一梯隊,與Workday、SAP等同屬一個競爭陣營。
無獨有偶,對于全域市場的機會,另一位企服領域投資人則向《財經故事薈》作出斷言,“未來中國HR SaaS市場,大中小微企業的需求規模,都會起來”。
他的判斷依據是,從整體來看,在全球,中小企業貢獻超過60%的SaaS 市場,而在中國,目前是大型企業市場占比超過60%,大量中小微企業的數字化需求亟待滿足。
“這不奇怪,在數字化進程中,肯定是大型企業打頭,然后中小微企業跟上”,上述投資人解釋,“其實相比大型企業,中小企業招人、育人、更難,如果有好的HR SaaS服務,它們有理由不用嗎?!”
分層服務,吃透全域紅利
雖然前景可期,但同時服務好大中小企業,難度并不低,分層服務成為了必然,而好服務與低價格,也缺一不可。
山東龍輝起重總經理和大龍就曾對《財經故事薈》吐槽,他曾向某全球化管理軟件巨頭詢價,結果嚇了一跳,“搞完一套軟件起碼上千萬,我們一年營收才三四個億,哪里付得起?!”
因此,要服務下沉市場,高性價比是基本要求。
以i人事為例,其提供的HR SaaS服務,綜合價格僅為行業同類服務的三到五成,價格低,但服務質量不降,產品品質不低。
不過,相比于大型企業,中小企業分布離散化,如何低成本拓展全域客戶呢?
i人事的路徑之一是與外部合力——與釘釘、企微深度協同綁定,觸達數千萬企業用戶,一起為平臺用戶提供更多行業化、更垂直應用的HR產品和服務。2020年就已上線釘釘的i人事,也是釘釘平臺上首家一體化的HR SaaS的ISV,如今已經全功能上架,成為釘釘平臺上常用體驗最佳的一體化HR產品。
與此同時,雖然服務的企業看似相當分散,但行業圈子相當緊密,基于好口碑轉介紹,也是低成本獲客之道。
比如,徐鋼集團——這一員工規模超過萬人的大型客戶,就是由i人事的老客戶偉天化工介紹而來。
贏得用戶不能僅靠低價格,中小企業遍布各行各業,提供通用型服務也遠遠不夠,還需要考慮行業屬性,要能提供適配行業的專業解決方案——這些方案前期經過了大中型客戶的極致考驗,而后又順延下沉至中小企業。
目前,i人事已經沉淀了50多個細分行業的解決方案。其中,客戶占比最多的行業為制造業、消費品、連鎖零售、科技等行業。
i人事重點布局制造業,原因在于,行業體量大,企業數量多,對系統應用門檻要求高——2021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總量為31.4萬億元,連續12年位居世界首位,占全球比重近三分之一,對中國GDP的貢獻率也高達三成左右。
目前,i人事的制造業方案,小到50人,大到上萬人的企業客戶,都能正常使用。在垂直解決方案上,i人事又將制造業細分為半導體制造、電子制造、機械制造、精密制造、化工、紡織、新材料、汽車及零部件等行業。
“行業的共性很強,細分特性也很明顯”, Chary Zhu解釋。
充分考慮細分特性,可以建立專業壁壘;而基于行業共性,又實現了規模性復用,降低邊際成本。
建立專業壁壘,要依賴于走進客戶業務腹地的深度共創。
徐鋼項目就是典型案例之一。2021年4月,徐鋼項目正式啟動,i人事的工作團隊進駐到一線,雙方每周一次例會,高頻實時對齊目標和進度。
而針對徐鋼方面提出的信息保密、員工排班等個性需求,i人事進行了定制化的改版優化;到了9月,啟動一期培訓;今年5月,二期培訓后,系統正式全面上線;系統上線之后,i人事還設立了常態化的項目小組,專門服務徐鋼集團。
在個性定制化需求之外,制造行業也存在諸多共性訴求。
比如,生產一線員工,通常學歷低、年齡大,因此使用界面必須簡單好用。
比如,制造業公司的工廠通常分布于全國、全球各地,不同國家地區工作日歷、法定假期、考勤周期、社保政策、薪酬激勵方案等完全不同,必須建立多工作日歷,多考勤周期,多套薪資方案,提供多地員工個稅繳納方案等。
舉個例子,在西藏的工廠可能要給予高原津貼,而內地工廠要發放加班費;此外,制造行業淡旺季明顯,按照薪酬發放的一般原則,周末加班需要支付2倍工資,但依據綜合工時制度,制造企業可以選擇按月、按季度、按年度綜合計算工作時長,無需額外支付加班費,以此大幅降低用工成本。
而上訴需求,就需要專業的行業方案來匹配,以此實現組織績效,部門績效和個人績效的同步提升。
不過,即便是中小企業,也有諸多個性化訴求,僅僅提供行業方案,有時還不夠。與此同時,購買第三方的定制方案,價格過高又導致中小企業不堪承受,這一矛盾如何解決?
和大龍就曾有過類似遭遇。
生產旺季時,龍輝起重會雇傭臨時勞動力,提供勞務報酬后,后者卻沒有發票等憑證,“這個帳我們必須要記,但是沒有完整的業務流程及薪酬核算,怎么做薪酬賬單呢?!’’
他的解決方案是求助低代碼平臺。兩年間,和大龍和另一位同事僅僅兩個人,在釘釘上搭建了200多個應用,串聯起工廠的“財、物、人、事”,“起碼節省了幾百萬的軟件費用”。
無獨有偶,據Gartner預測,到2024年,全球約有65%的應用程序都將涉及低代碼開發。
這也是i人事找到的答案,其最新推出的智搭云,就是一個無代碼的Paas平臺,企業無需學習計算機語言,就可以通過拖拉拽,快速生成所需應用。這也是目前國內屈指可數的能夠把PaaS融入到HR SaaS的綜合廠商。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曾有家企業需要解決渠道伙伴商機線索查重報備,并同時要計算渠道銷售業績的需求,如果從市面上購買現成的CRM軟件中渠道管理模塊,其一,價格昂貴,單個賬戶的年費就高達500元,100個渠道合作銷售,每年年費就要5萬元;其二,讓體外的渠道伙伴學習使用CRM系統成本極高,不方便使用推廣;其三,實施周期長,推進了3個月,還沒有完成,投入人力物力,還要等CRM實施。
后來,客戶通過智搭云,自創了一個應用,然后嵌入到公司辦公平臺釘釘和微信中,僅用兩天就搭建完畢,效率高,成本僅為行業傳統方案的10%,而公司員工又可零門檻學習使用,極大地提升了組織的銷售效率,將來公司還可以自行維護。
同時,上述解決方案創建后,還能在智搭云上二次銷售,如此一來,客戶從單一的用戶方,轉變為了用戶方和產品提供方的雙角色,而i人事智搭云則成為具備雙邊效應的數字化生態平臺。
綜上而言,“專業的行業SaaS方案”疊加“發揮主動性的智搭云PaaS平臺”,就是i人事找到的最優解——性價比高,且能滿足個性訴求。
而在Chary Zhu的規劃中,智搭云的早期客戶,來自于i人事的引流和轉化,而從長期來看,智搭云的客戶邊界,會更為寬廣,“i人事主要是To B的,但智搭云,因為性價比更高、使用門檻極低,有機會從SLG走向PLG市場”。
這或許是讓HR SaaS服務徹底普惠化的一把鑰匙。
業人一體,殊途同歸
不過,無論是中小企業,還是大中型企業,HR SaaS服務的需求,其實也不乏共性趨勢——兩者的交匯點,就是“業人一體”。
在資深HR專家襄陽郭丹看來,人力資源工作的定位,在持續進化,其職能大致可以分解為三層:基礎層的人力資源工作,負責保障兜底組織正常的運轉;中間是應用層,負責支撐業務;最高階是戰略層,要拉動組織進化,驅動業務發展,助攻企業長期戰略。
層層遞進之下,HR SaaS的服務邊界,也不能再止于狹隘的“HR”部門,要和業務結合起來。
而在 Chary Zhu看來,所謂的“業人一體”:就是推動HR主動擁抱業務,業務卷入到HR之中,讓業務數據成為HR管理閉環中的一個環節,讓業務和員工進入到人的管理和服務流程過程中,打造HR與業務的強關聯性。
i人事正在以此為綱,落地“業人一體”的服務,其新一代管理者客戶端,激活了業務管理者,提升對人的管理的水平,與HR對齊拉通,業務和HR雙向奔赴,同頻共舞,通過HR與業務的互相融合、互相協力協同,助推企業戰略落地。
具體而言,其一,HR SaaS服務的解決方案,必須深入行業。
“成為Know-How的行業專家,比懂通用技術更重要,這也是i人事這樣的HR服務派SaaS廠商異軍突起的后發實力;相對于那些互聯網技術派友商而言,i人事為代表的廠商的產品功能顆粒度更細、算法更深厚”,鄭大奇認為。
而Know-How的成果,則是專業的行業解決方案,或者針對企業的個性定制方案;同時,HR SaaS一體化服務的寬度,也要打破狹隘的HR藩籬,貫通到管理者和業務部門,實現人才和業務的無縫協同與共進。而這一點,則對HR SaaS廠商服務的專業度要求越來越高,i人事已經開始建立HR管理咨詢生態,并逐漸建立起圍繞數字化轉型的咨詢能力。
如今,中大型企業和中小企業的需求,莫不如此,都強調“業人一體”。
在中大型企業服務市場,典型如Workday,其早期起步于HR SaaS領域,但隨后就延伸至更為復雜的財務系統。歷經多年發展,如今,其戰略所長,是把財務、人力資源及企業戰略規劃打通融合。
現在,Workday的大部分客戶,通常都會打包購買其HCM(Human Capital Management,人力資本管理)服務和財務服務。
此舉,不但提升了用戶粘性,還拓寬了單個用戶的營收變現機會。
而在i人事,“業人一體”這一理念,早在一年多前就開始成型。如今其一體化服務的半徑,也在持續延長,已經涵蓋了考勤排班、組織、員工、招聘、薪酬、績效、培訓、分析等功能模塊。
到了2021年,i人事基于深耕HR行業多年的經驗與數字化能力,推出了基于業務的人力資源分析報表,該分析報表,助力HR快速生成分析數據,最終反哺、驅動企業增長。
換句話說,i人事的目標,不僅僅是幫助客戶HR部門數字化,而是通過“業人”一體,盤活企業管理提升、業務增長、組織進化的整盤棋。
其二,從縱向來看,即便再個性、再定制的HR SaaS 方案,也不會是完美的終極答案,因為企業的業務轉型、數智升級是持續迭代的,因時因勢而動,才是最優解。
授魚不如授人以漁,實現與時俱進的“業人一體”,最好的答案就是打造低代碼、無代碼開發平臺,HR等相關部門,就能實時根據企業所需,持續進化系統,與業務迭代同頻共振,甚至領先于業務布局。
而智搭云正是“業人一體”化的產物。
具體而言,智搭云能夠利用無代碼平臺,為企業提供業務管理中所需要的數據表單、業務流程、報表分析、消息訂閱以及角色細分,實現跨系統、跨平臺、跨業務模塊的數據全面共享、流程實時協同、業務場景共建,滿足企業動態發展過程中,隨時搭建個性化流程、場景、數據、應用的訴求。
有了智搭云等平臺,就相當于企業手握了一把隨時可以開啟數字化新版圖的金鑰匙,而且門檻幾無,費用低廉。
總而言之,當中小微企業和大型企業,同樣能夠享受“業人一體”的“SaaS+PaaS”服務后,也許兩者的數智化鴻溝,才得以縮小,而布局全域市場的玩家,也有機會拓展更寬廣的市場,釋放更宏大的商業潛力。
在商業利益回報之外,推動HR SaaS、PaaS 服務向中小微企業的普及和普惠,恐怕還有著正面的社會外部價值——一個公認的數據是,在中國,中小微企業貢獻了80%的就業,60%以上的GDP,和50%以上的稅收。
假如說,大型企業的數智化程度,引領了一個國家數字化水平的上限,那么中小企業的數字化進程,就決定了一個國家數字化水平的底線。
因此,數字化的浪潮,不能把浩瀚如海的中小企業拒之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