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網》云詩蒙
10月期間,光弘科技(300735.SZ)市值從129.61億元漲至233.54億元,股價漲幅80.81%。
上漲的洞里主要是公司為華為概念股中的一員。根據光弘科技的招股書顯示,2014年-2017年上半年期間,華為一直是公司第一大客戶。之后,大客戶情況信息不公開。
近期,光弘科技確認將代工華為Mate Pad新品整機。除了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智能穿戴等設備制造,公司還為華為提供汽車電子、網絡通訊、智能家居、安防監控在內的各種電子制造服務。
光弘科技主要從事電子產品的半成品及成品組裝,并提供全線的電子制造服務。主要客戶包括榮耀、小米、華為、聞泰通訊、華勤通訊、龍旗科技、法雷奧、LG等公司。
在制造能力方面,光弘科技擁有高速高精密雙軌貼片線,可以“一站式”完成產品雙面貼片,引進了高精度POP工藝,可以精確地在小尺寸的PCB上完成堆疊式貼裝。
隨著華為手機、汽車等產品出貨量激增,華為代工商光弘科技能否迎來利潤的爆發式增長?
股價異常波動遭問詢
近期,受益于華為概念,光弘科技股價持續走高,10月30日收盤股價為32.5元/股。此前較長時間,公司股價維持在10元/股上下。
由于10月26日、10月27日連續兩個交易日收盤價格漲幅偏離值累計超30%,光弘科技收到深交所的問詢函。對此,光弘科技回復不存在違法信息公平披露的情況,并提示投資者需警惕消費電子復蘇不及預期、國際形勢變化帶來的貿易環境變化可能對后續業績帶來的不確定影響。
近期,光弘科技公布2023年第三季度報。今年前三季度,光弘科技營業總收入34.54億元,同比增長14.36%;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38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8.74%;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非凈利潤2.16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7.21%。
今年上半年,光弘科技營收17.76億元,同比下降16.17%;實現歸母凈利潤1.25億元,同比下降10.51%;實現扣非凈利潤1.10億元,同比下降2.04%。
業績改善的原因在于下半年消費電子傳統旺季的到來和汽車電子等新業務的增長。上半年,公司毛利率為17.41%,凈利率為6.42%。利潤端的大幅提升主要在汽車電子類業務營收大漲。
能否受益于華為汽車?
在投資者平臺,董秘回復道,得益于消費電子需求的回暖,今年第三季度以來,公司的訂單有較大的增長,公司現正積極添置設備、增聘人手,滿足客戶增長的需求。同時,公司也將合理、充分的利用現有資源,包括并不限于惠州三期基地和即將動工的深圳坪山智能制造園區的資源,為后續產能的提升提供保障。
光弘科技在消費電子業務的基礎上,致力拓展汽車電子、新能源等新興領域的業務。半年報披露,消費電子類和汽車電子類產品或服務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3.76億元、2.02億元;后者的營收占比為11%,收入同比增長574.77%。
需要指出,華為問界新M7產品銷量有望超預期,相關產業鏈上市公司將充分受益。光弘科技能從華為手里拿下多少汽車代工訂單還不得而知。
與此同時,光弘科技開始拓展海外基地,深化全球化布局。越來越多的制造企業選擇在東南亞進行產地配套,比如富士康、立訊精密、歌爾聲學、京東方、領益智造、裕同科技等企業都在越南建廠。
在國內,光弘科技具有有惠州、嘉興、上海等制造基地。在2019年,投資5.27億印度盧比收購一家印度公司Vsun,后續將計劃在越南和孟加拉建設全新的制造基地,滿足海外訂單需求并提供本地化的制造服務。
光弘科技一直在注入資金建設制造基地,2017年,公司首發募集資金8.26億元,其中5億元用于光弘二期生產基地建設。在2020年,通過非公開募集了21.84億元,并擬投入19.83億元用于光弘三期建設項目。
與此同時,公司也在積極拓寬主營業務,尋找第二增長曲線。較早布局汽車電子領域,已成功進入知名汽車零部件供應商法雷奧、大陸、日本電裝的供應鏈體系,為華為提供車載通訊模塊等制造服務。
在新能源領域方面,除了布局光伏逆變器以外,還布局包括便攜式儲能,戶用儲能系統、智能充電樁、新能源車電源管理系統等諸多領域產品。未來,新能源業務有望成為新的業績增長點。
消費電子有望復蘇
與光弘科技業務相似的上市公司有環旭電子(601231.SH)、深科技(000021.SZ)、卓翼科技(002369.SZ)。上半年,上述三家公司營收分別是268.65億元、77.41億元、8.98億元,凈利潤分別為7.67億元、3.66億元、-1.28億元。銷售毛利率來看,光弘科技為17.4%,深科技為14%,環旭電子為9.4%,卓翼科技為-3.9%。
據德邦證券研報,光弘科技毛利率相比行業內同類企業較高的原因是光弘科技與客戶主要采用來料加工模式進行交易,由客戶提供原輔材料和元器件,并由光弘科技加工后將成品交給客戶,按合同收取加工費。這種合作方式資金占用相對較少,有利于減輕財務壓力,推動公司資金高周轉。
隨著手機、平板電腦及可穿戴設備等消費電子和汽車電子等細分市場發展迅速,為電子產品代工廠商帶來了巨大的市場需求。當前國際競爭態勢下,國內品牌會更加傾向于使用本土的代工廠商,以此保證產品供應鏈安全且可控。
華為、小米等電子產品品牌商為保證其推向國際市場的產品在質量、功能、性能上高度一致,對為其提供制造加工服務的代工企業也提出了標準一體化的管理要求,這也將有力地推動代工廠商整體制造服務水平的進步。
同時,隨著電子產品生命周期越來越短、技術要求越來越高,電子產品代工企業的快速響應能力、制造能力決定了其能否獲取持續的訂單并保持盈利。在AI技術的加持下,消費電子賽道或迎成長機遇,未來,消費電子代工市場也有望迎來復蘇。(思維財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