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灣商業觀察》施子夫 王璐
號稱“全球首家人工智能中醫診所“問止中醫科技(以下簡稱,問止中醫)日前遞表港交所,獨家保薦人為海通國際。
據天眼查顯示,問止中醫國內運營主體為深圳問止中醫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3月21日。
顯而易見,當中醫與AI無縫對接,其到底是噱頭,還是確有奇效?問止中醫雖然業績面表現不錯,卻還是沒有脫離虧損的難題。此外,公司的爭議也尤其不少,預計即便上市后,其所面臨的種種雜音恐怕也無法消除。
01
持續虧損4億,毛利率走高
招股書介紹,問止中醫主營業務包括中醫醫療服務、中醫生活產品、中醫大腦訂閱服務。根據灼識咨詢報告,中國內地的中醫醫療服務行業具有高度分散的特點。盡管發展和整合的潛力巨大,但在供需兩端均存在痛點。于供給端方面,中醫醫療服務極度依賴稀缺的醫術精湛且經驗豐富的中醫師。根據灼識咨詢報告,于2023年,中國內地僅有約70萬名持牌中醫師,其中高級中醫師的占比僅不到5%,這顯然并不足以滿足巨大需求。
此外,中醫師的薪酬在中醫醫療機構的總成本中所占比例普遍較大。于需求端方面,患者普遍地理位置分散,對中醫益處的認識亦有限。因此,中醫醫療服務提供商往往面臨高客戶獲取成本、低治療依從性的問題。因此建立一個以讓客戶更了解并信任中醫為中心的客戶獲取渠道十分關鍵。
公司于深圳、廣州、廈門、成都、鄭州、長沙及濟南運營八家線下實體診所(包括一個門診部),并于深圳、成都及濟南運營三家煎藥中心。截至2024年9月30日,通過綜合線上及線下網絡,所觸及的客戶范圍已擴大至全國339個城市。
市場需求不低,問止中醫線上和線下的覆蓋面也相對較大,那么財務數據表現好嗎?
2022年-2023年及2024年前三季度(報告期內),問上中醫實現收入分別為0.62億元、1.89億元、1.73億元,歸母凈虧損分別為1.54億元、1.94億元、0.56億元,毛利分別為3500萬、1.13億、1.05億元,毛利率分別為56.3%、59.8%、60.7%。
簡單來看,公司一方面在2023年收入飆升,但另一方面凈虧損也同時大增。收入的具體構成方面,報告期內,中醫醫療服務占比分別為81.1、88.5%和89.4%;中醫生活產品占比分別為9.8%、7.2%、6.0%;中醫大腦訂閱服務占比分別為9.1%、4.3%、4.6%。
換言之,公司中醫醫療服務業務越來越高,占比近九成,而生活產品和訂閱服務業務則不斷下降。在醫療服務線上與線下來看,線上收入占比為93.8%、92.5%和89.4%;線下占比分別為6.2%、7.5%和10.6%;以患者就診次數來看,線上占比為94.1%、93.0%和89.3%,線下占比為5.9%、7.0%和10.7%。
報告期內,公司線上及線下網絡所服務的患者總人數分別約為2.12萬人、5.05萬人、3.99萬人,線上問診及處方服務分別占中醫醫療服務收入的約93.8%、92.5%、89.4%。截至2024年9月30日,問止中醫醫師總數為83人,其中41名醫師僅進行線上問診。
同時,每次患者就診期內平均消費額分別為817.9元、933.2元和943元,每位醫師接診人次分別為2936人、3813人和2736人,患者復診率分別為61.2%、69.1%及71.6%。根據公司內部隨訪反饋系統,在最常治療的50種病癥中,平均93.8%的患者于往績記錄期間的隨訪評估中表示有效。
另外在研發開支方面,問止中醫期內分別為540萬、900萬和840萬,占收入比重分別為8.7%、4.8%、4.9%;銷售開支分別870萬元、2510萬元、1850萬元,占收入比重分別為14.0%、13.3%、10.7%。
02
患者自述效果反面,或面臨三大風險
總體業績表現不錯,但本身屬性就一直爭議頗大,問止中醫也不可避免被消費者吐槽不少。據《港灣商業觀察》查詢發現,問止中醫在多個平臺上均收到來自消費者的相關投訴。其中,“消費保”平臺顯示,問止中醫近30天投訴問題中,“虛假宣傳”占比約43%。
此外,2024年6月,一篇《相信問止中醫,結果父親被送進ICU》的文章在網絡上引發熱議,文中提到一位癌癥患者在接受問止中醫治療后病情惡化。
據作者王女士介紹,父親在2020年底確診為癌癥,可能已處于中晚期,并伴有淋巴轉移,不過其并未透露具體癌癥類型。由于其父親不想做放化療,做核磁共振也不舒服。加上她在社交平臺上看到問止中醫的公眾號推文,宣傳其治療癌癥、白血病等重癥的成功案例,于是王女士決定讓父親試試中醫。
2023年7月,王女士父親接受問止中醫治療時,醫生承諾“九個月三個療程能治好”。但一年后病情未見好轉,2024年6月24日,患者突然昏迷,被送入ICU。
王女士表示,父親在問止中醫前后花費7萬元,最終病情惡化。她提到,當初公立醫院的中醫專家曾表示,中醫主要用于放化療后的調理,而非癌癥的主要治療手段,自己后悔當初沒有聽專家的意見。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員王鵬向《港灣商業觀察》表示,問止中醫作為一家主打線上中醫醫療服務的AI中醫企業,即便成功上市,也確實可能面臨較大的爭議與風險。這主要源于中醫本身的特性以及AI技術的復雜性。
1,中醫的爭議性:中醫歷來存在爭議,其診療方法、理論基礎等與現代醫學有所不同,這使得部分消費者對中醫的療效和科學性持懷疑態度。問止中醫作為AI中醫企業,其診療過程可能更加依賴于算法和數據,這可能會進一步加劇消費者的疑慮。
2,虛假宣傳風險:由于中醫的特殊性,一些企業可能存在夸大宣傳、虛假宣傳的情況,這會給消費者帶來誤導,損害企業的聲譽。問止中醫若不能妥善處理消費者投訴和虛假宣傳問題,將對其上市后的市場表現產生負面影響。
3,投資者擔憂:投資者對問止中醫的最大擔憂可能在于其技術的有效性和可持續性。中醫診療的個性化、經驗性特點使得AI技術的應用面臨挑戰。投資者可能會擔心問止中醫的技術無法準確模擬中醫專家的診療過程,從而影響其服務質量和市場競爭力。此外,投資者還可能關注問止中醫的盈利模式、市場競爭格局以及政策監管環境等因素。
03
勁敵都是公立中醫醫院,市場競爭非常激烈
此外,在市場競爭層面,據招股書介紹,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中國內地約有1.26萬家人工智能賦能的中醫醫療服務提供商,問止中醫的市場份額僅1.5%,第二名市場份額1.3%,而排名第二至第五名的都是公立中醫醫院,前五大公司占比5.4%。
王鵬指出,問止中醫在AI中醫領域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其市場份額相對較小,且面臨著激烈的行業競爭。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公立醫院的競爭:公立中醫醫院在消費者心中具有較高的信譽度和公信力,其市場份額較大,對問止中醫構成了直接競爭。消費者在選擇醫療服務時,往往更傾向于選擇有信譽背書的公立醫院。
市場份額有限:問止中醫的市場份額僅為1.5%,排名第一,第二也很接近。這表明市場競爭非常激烈,問止中醫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服務質量和競爭力,才能在市場中脫穎而出。
口碑與公信力:公立中醫醫院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建立了良好的口碑。而問止中醫作為新興企業,需要在消費者心中樹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和信譽度,這需要時間和努力。
到2023年,中國內地的中醫醫療服務市場(按中醫醫療機構收入計算),已達到9606億元的規模。預計未來市場將維持強勁增長,到2028年將達到人民幣1.71萬億,2023年至2028年的復合年增長率為12.3%。
對于此次募集資金用途,問止中醫將用于擴大線上線下中醫醫療服務網絡及拓展應用場景范圍、加強供應鏈能力、將業務拓展至海外市場、補充公司營運資金等。
王鵬表示,AI中醫作為醫療領域的新興業態,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但也面臨著諸多風險和挑戰。
前景分析:AI中醫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和機器學習技術,提高中醫診療的準確性和效率,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個性化的醫療服務。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的不斷深入,AI中醫有望在醫療領域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醫療倫理風險:AI中醫涉及患者數據采集、存儲、管理和共享等環節,可能涉及醫療倫理問題。例如,如何確保患者數據的安全性和隱私性?如何避免數據濫用和泄露?這些問題需要得到妥善解決,以確保患者的權益不受侵害。
政策監管風險:未來政策上可能會對AI中醫進行更加嚴格的管理和監管。這可能會對企業的運營和發展產生一定影響。問止中醫需要密切關注政策動態,及時調整戰略和業務模式,以應對可能的政策監管風險。
綜上所述,問止中醫作為AI中醫企業,在面臨廣闊發展前景的同時,也需要妥善解決中醫本身的爭議性、市場競爭格局以及政策監管環境等問題,以確保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港灣財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