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深氪新消費 朱末
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上天,但當風停的時候,砸下來摔死的也是豬。
近日,總部位于美國加州的“人造肉第一股”別樣肉客(Beyond Meat)公布2024財年報告,全年收入為3.265億美元,同比下降4.9%;經營虧損為1.56億美元,經營利潤率為-47.8%,股價更是一路下跌,慘不忍睹,華爾街高盛集團稱其業務已經嚴重萎縮。
由于連年虧損,別樣肉客(Beyond Meat)宣布將于2025年第二季度末暫停中國市場的運營,并裁員95%。巨頭離場,暗示著“人造肉”的故事似乎快講不下去了。
時間倒回到2019年,當年5月,別樣肉客(Beyond Meat)在納斯達克上市,當天股價暴漲163%,創下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佳IPO紀錄。《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將人造肉漢堡列為“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幕后大佬比爾蓋茨更是放言:“人造肉和犁是改變世界的突破性技術?!?/p>
伴隨著Beyond Meat的上市,很快也在中國食品行業掀起了一股熱浪,人造肉、植物基的概念來勢洶洶,新品應接不暇。2020年4月,肯德基在中國三個城市定點餐廳公測“植物黃金雞塊”;國內人造植物肉品牌“星期零”與比薩品牌棒約翰合作推出人造肉丸比薩,同月,星巴克在中國也推出5款植物肉菜品。
5月,喜茶聯手國內植物肉品牌“星期零”推出植物肉漢堡;10月,德克士推出兩款植物雞產品;12月,全家FamilyMart也在華東地區門店上線了4款植物肉產品。
巨頭動作頻繁,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原本觀望的也有了信心,大量初創企業蜂擁而入,迅速崛起。星期零、珍肉、未食達等新銳植物肉品牌相繼獲得融資,雙塔食品、金字火腿、雙匯發展等老牌企業也紛紛入局,將“人造肉”的概念推向了高潮。
然而,熱度來得快去的也快,不過幾年光景,“人造肉”就成了“過氣網紅”。從2021年開始,資本逐漸熄火,已成功上市的人造肉企業,皆處于虧損裁員狀態。
消費者的不買單,直接導致后續市場的萎靡和收縮。與人造肉相關的產品,無論在商超零售端還是在餐廳實體門店,亦或是各大線上電商平臺,銷量都不盡如人意。
那么問題來了,一度風頭正盛的人造肉,為何落入如今這般境地?
01
“人造肉”橫空出世,從國外火到了國內
事實上,“人造肉”(或叫替代肉、植物肉)對國人來說并不是什么新鮮事,素雞、素鴨的記載早在1000多年前就有了。
根據使用的原料及加工工藝不同,人造肉可以分為植物肉和細胞肉兩個類別。相比于國內市場長期存在的傳統素肉,人造植物肉與其最大的區別在于使用的原材料及加工工藝不同。
具體來說,傳統素肉多以大豆、豆腐衣為主要生產原料,多數情況下不進行深度加工提取植物蛋白,后期也僅需要通過熱加工物理工藝形成類似肉的口感;而人造植物肉則是采用大豆、豌豆分離出來的植物蛋白為原料,后續的生產工藝更為復雜,需要通過先進的合成生物技術和發酵、擠壓等一系列流程,對配方配比、擠壓塑型技術提出的要求很高。
而細胞肉的制作方法則與植物肉完全不同,它是從培養皿和試管里“長”出來的肉,通過對動物干細胞進行培育,使其發展成完整的肌肉組織,再通過基因復制技術,為這些肌肉組織賦予肉類風味和所需的營養成本,嚴格來說,培植肉除了不是從動物身體分割下來之外,與真正的肉類別無二致。不過,培植肉還屬于實驗產品,尚未在市場上流動,因此,植物肉是目前人造肉最主要的商業化方向。
人造肉出現的契機,部分是為了未來糧食安全的考慮,部分是為了應對氣候變化危機和畜牧業減排。樂觀預期認為,從實驗室培養出來的人造肉能實現低成本量產,讓所有人實現“吃肉自由”,而且不像傳統畜牧業那樣造成環境污染,不會消耗和占用大量的水、土地和飼料資源,也不會涉及侵害動物福祉的爭議。
從2010年開始,很多歐美創業公司進入該領域,開頭提到的別樣肉客(Beyond Meat)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家公司。別樣肉客(Beyond Meat)從成立起就備受關注,背后云集各路知名風投,2019年5月,別樣肉客(Beyond Meat)成功登陸納斯達克,成為美國首家植物肉上市公司。
Beyond Meat在美股上市時,中國正受非洲豬瘟肆虐,豬肉短缺,價格飛漲。在豬肉供給缺口的背景下,橫空出世的人造肉也給國內資本市場提供了新思路——它或許能成為肉類產品的替代物。
借著這個背景,野心勃勃的別樣肉客(Beyond Meat)開始了對中國的布局。2020年4月,別樣肉客(Beyond Meat)與星巴克合作,推出青醬意面、經典千層面和美式酸辣醬大卷;10月,別樣肉客(Beyond Meat)的產品登陸肯德基,推出“植世代牛肉芝士漢堡”,肯德基稱其可以“媲美真實肉感”;別樣肉客(Beyond Meat)還和羅森便利店一起,為我國市場專門打造了四款植物肉餃子。
有了別樣肉客(Beyond Meat)的示范在前,國內市場很快開始沸騰起來。
02
資本進場瘋狂押注,新老企業紛紛布局
2020年開始,我國人造肉行業迎來一波投融資高潮。
據《2021中國植物肉行業洞察白皮書》統計,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國內針對植物基公司的投資事件多達21件,同比增長500%,約占整個食品及保健品賽道的10%。
2020年11月,山東赫達宣告擬設立參股公司,宣稱要加快推進食品級纖維素醚在植物蛋白人造肉領域的應用;2021年4月,東寶生物公開表示:“公司人造肉休閑食品類產品已完成研發,將打造全營養系列的人造肉產品等?!?/p>
2021年4月,別樣肉客(Beyond Meat)位于浙江嘉興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植物肉生產工廠正式揭幕,該工廠是其在美國之外的第一家端到端的生產工廠,別樣肉客也是第一家將其生產設施落戶中國、進行人造肉產品生產的跨國公司;10月,別樣肉客(Beyond Meat)再次加碼,宣布加深與肯德基中國的合作,在210家肯德基門店限時三周推出“人造肉”食品。
與此同時,喜茶、奈雪的茶、星巴克、必勝客等餐飲頭部企業也紛紛推出“人造肉”新品,雀巢和聯合利華有了植物基新品牌“嘉植肴”,“皇堡”麥德龍推出別樣漢堡,百草味推出人造肉系列零食,盒馬貨架也上新了人造肉,連雙匯、金鑼等傳統食品龍頭都緊跟其后,“人造肉”成了炙手可熱的風口。
關于“人造肉”的各種好處,也被各路媒體反復提及——人造肉的生產環節安全可控,還能根據需要保留人體所需要的有利元素,剔除一些有害和無效的食品元素,不僅蛋白質含量比肉好,營養價值高,而且有更少的飽和脂肪酸和零膽固醇,更有益于人體健康。
為了讓中國消費者盡快接納“人造肉”,品牌的宣傳越來越激進,尤其是國外巨頭。打響第一槍的,是2020年1月7日,《紐約時報》英文版和中文版同步發表文章《中國人會購買人造肉嗎?》,里面的觀點帶著赤裸裸的PUA——因為中國人大量吃肉,導致全球肉類供應量大增,為了飼養更多豬牛羊,就要占用更多耕地和雨林,加劇了對環境的破壞,因此,“中國人每吃一塊肉,亞馬遜雨林里就冒出一股煙?!?/p>
在這種“中國人吃肉有罪論”的道德綁架下,別樣肉客(Beyond Meat)還緊鑼密鼓地推出了“少肉,才是我的菜”明星公益活動,在中國大城市的街頭、公交車車身、地鐵站到處投放這類廣告。
然而,過猶不及,人造肉的營銷有多密集,消費者就有多反感。2022年底,別樣肉客(Beyond Meat)發生衛生丑聞,被曝光生產車間殘渣到處都是,墻上長滿霉菌,設備操作既不符合安全衛生要求,也不符合衛生標準。
此事一出,消費者對“人造肉”的好感度直接降到冰點。
03
從爆火到全面啞火,人造肉還有未來嗎?
國外巨頭折戟,國內“人造肉”企業的日子也不好過。
與人造肉的概念熱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消費端的排斥感。在資本的助推下,人造肉確實在國內刮起了一陣旋風,也做了一定的市場普及,但遠沒到量變引起質變的程度。
于很多消費者而言,人造肉仍然是個比較陌生的概念,大部分將其等同于“假肉”。從認知轉化來看,即便是在較發達的一線城市,有88%的消費者聽說過人造肉,但真正食用過的也僅占32%,可以預知,在其他城市,這個占比肯定更低。這代表人造肉在國內仍然非常小眾,天花板觸手可及。
此外,雖然我國在素食產品的生產工加上擁有較為成熟的工藝,但始終沒有突破“干法擠壓”的技術難關,導致“人造肉”產品黏軟,難以模擬出動物肉的纖維結構,并存在一定程度的豆腥味,口感欠佳。何況,中餐偏重煎炸燉炒的烹飪方式也給人造肉工藝增加了難度,多數人造肉會在重烹飪過程中“打回原形”。
正因如此,為了模擬真肉的風味,人造肉會被加入多種添加劑、調味劑來賦予風味,盡管植物蛋白是健康的食物,但各類添加劑加進去,健康程度要大打折扣,所以,人造肉并沒有更健康。
據天貓出示的《植物肉消費人群洞察報告》數據顯示,74%的消費者表示不愿意復購人造肉產品,僅止步于嘗鮮;在微博上關于人造肉的話題,大多都集中于“植物肉真的更健康嗎”“人造肉靠譜嗎”等話題上,整體評價較為負面。
市面上人造肉產生的高售價也勸退不少消費者。以杭州盒馬鮮生為例,一盒230g的新素食植物“醬牛肉”定價約30元,而同樣的價格可以買到500g新鮮牛肉;在天貓平臺,一盒226g的別樣肉客(Beyond Meat)植物肉漢堡牛肉餅重為226g,售價59.9元,而同等重量的牛肉餅卻低至20元一份;便利蜂在售的植物肉飯團價格也與同類真肉飯團幾乎持平,“假肉”竟然賣的比“真肉”還貴得多,落在消費者眼里,簡直匪夷所思。
究其根本,仍是整個人造肉行業技術不完善導致加工環節成本過高。Beyond Meat在財報中就透露過,公司新推出的植物牛肉干產品,采用了復雜且高成本制造工藝,使其虧損幅度進一步擴大,形成惡性循環。
原本,人造肉的初衷是為了解決過度污染、應對糧食危機問題而生,發展到后來,卻逐漸變了味,在商業化過程中越來越脫離本質,滋生新的問題。
人造肉確實噱頭很足,但其研制仍處于早期階段,技術上仍有需要大量改進的地方。相關企業也尚未探索出可以持續“造血”的模式,人造肉的前景如何,還需交由時間和市場驗證。
話說回來,對人造肉,你怎么看?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配圖僅供參考,無指向性及商業用途
參考資料:
1.紅餐網《“假肉”不如“真肉”香,人造肉淪為“過氣網紅”》
2.南風窗《人造肉,已經吃上了》
3.鋅財經《市值跌去90%,人造肉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