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大力推動新能源汽車初期,不少對“汽車”抱有鐘情情節的新兵躬身入局。彼時,被戲稱為“PPT造車”的新勢力三傻——蔚小理,他們的創始人就是第一批跨界造車的代表。
僅僅成立三四年,蔚小理就分別交付了自己的第一款新車,并且各自在聚焦的領域收獲了一批擁躉。到今天,很多中產家庭甚至以開國產新能源汽車為豪,比如理想L9。
當別人嘲笑你的時候,最好的反擊不是迎面而上,而是腳踏實地,拿出作品,狠狠打對方的臉!
或許是浸潤在理想這樣的企業文化中,選擇了家裝賽道作為自己人生“第二曲線”的理想前總裁沈亞楠,現在又在重復這段經歷。
今年,沈亞楠主導的智能住宅品牌——棲息地發布了全球首款搭載家庭 AI Agent 的智能住宅產品——棲息地L32。與兩年前躬身入局,給出的宏大敘事不同,這次沈亞楠帶來了真正的接地氣的“黑科技”。
從汽車到家裝,沈亞楠“四步走”跨界破挑戰
2022年毅然離開理想,沈亞楠選擇家裝創業,成立北京楠社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了“棲息地”這一智能住宅品牌。(更多詳情請點擊《沈亞楠殺入家裝市場,「棲息地」動了誰的奶酪?》了解)
創業之初,沈亞楠曾對外表示,裝修行業市場規模巨大,但很多人不能輕易入場,一個重要原因是現場施工難以管控。他自己也承認,裝修師傅分散在千家萬戶里,正如將汽車總裝線打散分流,這對他的管理半徑和難度都大大提升。但是他很信心地認為,正是因為“難”才有存在競爭壁壘。
然而,他還是低估了現場施工的難度。在最近的一次媒體采訪中,沈亞楠也反思到:
“交付太難了,難得哇哇叫。”
“最初的承諾太激進了。”
于是,他將施工工期從55天延長到85天。實際上,如果以中國三居室的裝修時間為例,85天也比基礎裝修用時要短,更別提精裝修或者豪華裝修了。
那么,沈亞楠在過去的兩年半到底做對了什么,能有底氣地給出“信守承諾,工期確定”的保證?
家居新范式認為,主要有以下四點:
一是明確消費群體,針對痛點,貼近用戶,給出高質量的接地氣的解決方案。二是科技創新賦能。三是垂直整合供應鏈。四是打破傳統認知,樹立AI時代的“智家”概念。
1. 明確消費群體:瞄準城市中產家庭
棲息地L32的定位非常清晰:專為有孩子的城市中產家庭設計。這一群體普遍居住在三居或四居的戶型中,對居住體驗有較高要求,尤其是健康、舒適和智能化需求強烈。
沈亞楠通過市場調研發現,這類家庭的核心痛點在于傳統裝修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他們不想再經歷“充滿意外、憤怒和妥協”的裝修過程,而是希望獲得一個即裝即住、功能齊全的智能住宅解決方案。
棲息地L32的展廳數據顯示,實地體驗過的用戶中,70%-80%會直接選擇合作。這一高轉化率證明了產品定位的精準性。
明確消費群體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創業公司走入研發誤區,與市場脫軌的歪路。因為找到付費客戶,就保障了現金流。
2. 科技創新賦能:AI助手管家亮相
棲息地L32的核心亮點之一是家庭AI助手“小七”。它不僅能夠執行基礎的語音指令,如控制燈光、空調和家電,還能通過深度學習理解家庭成員的生活習慣,提供個性化服務。例如,當家長說“小七,等孩子睡著后關燈”,AI助手會根據睡眠傳感器的數據自動執行任務。
“小七”的背后是棲息地自主研發的200TOPS本地算力中樞,支持端側運行130億參數的大模型。通俗來理解,這可以支撐一個30-50平方米的小型數據中心運行,完全能夠保障三居室家庭的算力需求。
總之,棲息地堅持科技創新,用技術賦能傳統行業,提升工作效率,提供新的家裝思路。
3. 垂直整合供應鏈:用造車思維降本增效
家裝行業的供應鏈長期以來存在嚴重的錯配問題。一塊瓷磚從工廠產出再輾轉到消費者手中,價格可能翻了三倍不止。棲息地自研自銷,通過垂直整合供應鏈,減少了中間環節,降低了成本。沈亞楠透露,棲息地的目標是讓用戶花費的每一分錢都真正用于改善居住體驗,而不是被供應鏈中的冗余環節消耗。
此外,棲息地還借鑒了汽車行業的經驗,建立了數字化管理系統,確保從設計到交付的每一個環節都高度標準化。例如,其自建的CNAS級環保實驗室和智能制造工廠,確保了產品的環保性和一致性。
4.打破傳統認知,樹立AI時代的“智家”概念
傳統家裝行業長期以來依賴“裁縫式”的服務模式,即根據客戶需求拼湊各種材料和設備。這種模式不僅效率低下,還導致用戶體驗參差不齊。沈亞楠提出,棲息地的目標是像造車一樣“造家”,將家裝服務轉化為標準化、可復制的產品。
棲息地通過自主研發和供應鏈整合,將裝修過程中的水電改造、智能設備安裝等環節高度集成。例如,其獨創的“WaterCube四合一水處理器”將凈水、軟水、直飲水和即熱直飲水功能集成在一個模塊中,不僅節省空間,還提升了使用效率。
沈亞楠在帶領棲息地用一種很新的方式重塑家裝行業,不僅僅是他強調的“標準化”,他們也遷移造車思維甚至用建別墅思維降維到三居室家裝,因為其終極目標不是簡單將人工智能的家居設備融入住宅,而是人工智能以住宅的形式存在,正如其愿景所言,“告別拼裝式的裝修服務,Habit@棲息地將為你提供一套完整的智能住宅產品”。
智能住宅風口已至,造“家”顛覆戰悄然開啟
作為“吃螃蟹”的第一人,跨界而來的沈亞楠瞄準的其實是智能住宅。那么,智能住宅的風口是否真的到來?消費者對智能住宅的接受度到底如何呢?
智能住宅的風口似乎已呼嘯而至。從市場趨勢來看,隨著5G、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的日益成熟與普及,為智能住宅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智能住宅設備從最初簡單的智能燈泡、智能插座,逐漸發展到如今涵蓋智能安防、智能家電、智能健康監測等全方位的智能生態系統。
越來越多的科技企業、房地產開發商紛紛布局智能住宅領域,大量資金不斷涌入,相關產品和服務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這一系列現象都在昭示著智能住宅時代的來臨。
根據IDC的預測,到2025年,全球智能家居設備的出貨量預計將達到9.311億臺,同比增長4.4%。在國內,市場同樣呈現出蓬勃發展態勢。2024年我國智能家居市場規模已突破7100億元,前瞻產業研究院預測,到2029年這一數字有望飆升至萬億元。
這些智能住宅市場規模的預測還只是基于單一或者復合智能功能設備,與理想中的“智能住宅”尚存在差距。這好比BB機進化為按鍵手機,目前智能住宅還處于起步階段。
棲息地的出現,讓行業看到,能夠將全屋當做“底盤”的智能化定制,從初始的全屋設計,再到一床一柜、一機一線的編排設置,最后是實際的交付。一種新的“定制”正在向消費者走來。如果棲息地能真正點燃“智能住宅”這個賽道,它又會是何種規模呢?
目前,消費者對智能住宅的接受度卻呈現出較為復雜的態勢。一方面,部分年輕消費者和科技愛好者對智能住宅展現出了濃厚的興趣。他們樂于嘗試新鮮事物,智能住宅所帶來的便捷、高效、個性化的生活體驗,極大地契合了他們的生活理念。這也是棲息地的目標客戶。
但另一方面,仍有相當一部分消費者對智能住宅持觀望態度。價格因素是阻礙他們接受的重要原因之一,智能住宅相關設備和系統的成本較高,導致整體房價或裝修成本大幅增加。此外,一些消費者擔心智能設備的穩定性和隱私安全問題,害怕設備出現故障影響正常生活,也擔憂個人信息在網絡傳輸過程中被泄露。
但總體來看,棲息地的商業模式已經有消費者愿意買單,這已經是行業從卷服務到比拼產品科技含量的巨大信號。長期以來,傳統家居行業都囿于存量市場的競爭而越來越卷,最終是與對手兩敗俱傷,行業壓力過大。盡管近年來,借助智能化、AI、物聯網等技術風口,家居行業有過短暫的繁盛期,但仍然難以避免走向同質化、價格戰的泥淖。
家居新范式認為,“智能住宅”將是真正能顛覆傳統家居行業并給予其新生的奇點。我們并不是棲息地的擁躉,但是我們欣喜于行業有這樣勇于嘗試并且愿意走近用戶,真正解決用戶痛點的企業出現,真正用科技創新實現“美好人居生活”。
結語
智能住宅是未來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正如DeepSeek席卷各行各業一樣。站在這個行業拐點的分叉口,亦如當年新能源汽車風口起,到底是選擇成為嘲笑“PPT造車”的那波人,還是成為今天的蔚小理呢?歡迎評論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