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老錢風、流動夢境風再到可持續風,變幻莫測的消費趨勢下,時尚產業遵循按需第一性原理。
全球化下,不同文化背景的設計元素在重新詮釋正在形成全新的時尚語言,而按需時尚在產業的數字化重構中,帶動物理世界中上萬制衣廠迎來屬于自己的蝶變。
廣州番禺一個與CBD僅一街之隔的村鎮中遍布大大小小以紡織服裝為主的企業。
與刻板印象中“縫紉機踩冒煙”的小作坊老廠區不同,如今這些服裝工廠雖不比精密制造,卻相比過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轉變——待裁制的布料碼放整齊,自動化與半自動化設備布局井然有序,甚至廠房入口處還設有窗明幾凈的茶水間。
表象之下,是過去以人工為主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帶在頭部企業帶動下經歷的生產設備升級、生產組織標準化、管理和經營思維巨變——SHEIN將“按需數字化”供應鏈模式帶入產業帶集群,一場由數字系統與機器協助工人的數字化變革正在醞釀成形。
近日第三方電商數據分析平臺ECDB最新數據顯示,SHEIN已經超過沃爾瑪和耐克等一眾行業巨頭,成為全球在線時尚新領軍電商。
這背后是圍繞技術創新、培訓支持、工廠擴建、社區公益服務等方面持續賦能供應商,SHEIN“4+1”體系加速供應商的雙邊共振,而珠三角服裝制造業商亦悄然間完成毛細血管的升級換代。
從“看天吃飯”的小作坊,到“按需生產”的標準工廠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的珠寶和服裝產業由于成本上升開始向珠三角地區轉移,番禺憑借地理和交通優勢,迅速成為承接這些產業轉移的主要地區之一。
數十年的產業發展亦催生無數以自建房為生產場地的傳統家庭工坊,它們在生產方面高度依賴人工,效率相對低下,排產方面則過于依靠服裝人經驗與跟隨時下爆款。人工生產或能不時踩中時尚消費脈絡,但自久期來看,如此不僅趕不上時尚變幻趨勢,更容易導致庫存周期問題。
僅在2023年,傳統時尚產業便面臨著25億至50億件的庫存問題。
不同于近十年國內電商催生的散貨批發商,自與香港形成“前店后廠”的模式起,番禺便與國際時尚密不可分。時尚嗅覺敏銳,能獨立輸出理念與風格的作坊早早轉型高定工作室,余下絕大多數作坊卻苦于追逐潮流,亦困于生產低效中。
“以前我們一個人拉滿強度,也只能將一張100米的面料裁成100件,很多非熟練技工的效率還沒有這么高”,番禺某制衣廠負責人張宇(化名)說。作為曾經組成番禺制衣廠之一,張宇的工廠便是自家庭作坊起家。效率限制了規模,其工廠在生產上偏向于風險更小的常規款式,經營也許久不見起色。
一步慢,步步慢,作為供應商,自接到需求或響應趨勢排產起,便開始與時間賽跑——約定時間內未能交付是其次,更可怕的是趕不上生產款式熱銷期的趟,新品走出車間就成了尾貨。
尤其是換季期間,品牌向工廠所下的訂單基本依賴于對消費者下一季想要什么的長周期猜測,一次下單動輒都是成千上萬件甚至幾十萬件的大單量起訂。自工廠到品牌,大家“屯一波貨、賺一波錢、積一批庫存”的循環中,供應模式與庫存周期更是指向了以季度起步的長賬期,“收款難”成為這些家庭作坊難以回避的問題。
直到成為SHEIN供應商這一切都發生了變化,張宇最大的感受并非生產工具迭代后的產能飛躍,而是按需模式背后的經營本質。自感受市場反饋和需求到效率排產,張宇可以從小量的首單進行試水,再通過實時的市場反饋備貨調整產量。
在SHEIN收集的全球時尚消費趨勢的基礎上,每月張宇都要與SHEIN買手一起討論爆品的特點與開發。明晰了生產目標的同時,SHEIN提供給工廠的數字化系統也讓張宇自敲Excel表格進行庫存管理,過渡到如今自接單進貨生產到出貨入倉的全鏈路數字跟蹤。
“效率起碼提升了50%,損耗基本沒有了”。排產節奏的轉變表面是“經驗驅動”到“市場驅動”的跨越,內里則是服裝生產商自過去“看天吃飯”,轉變為“按需生產”。
張宇的轉身是番禺一眾SHEIN供應商的縮影——數字化工具的引入不但讓服裝人們開始走出過去的經營壓力,同時也在逐漸培養起市場需求驅動的經營思維。
值得注意的是,“按需生產”模式讓SHEIN供應商的回款效率也遠超行業平均水平?!拔覀兒蚐HEIN間的賬期最快只需要一周,就能收到回款,相當于每年能有五十多次獲得流動資金的機會”,張宇說,“任何服裝人都知道這意味著什么”。
從精益小工具到高大智能設備
專注時尚賽道讓SHEIN能夠以數字化飛輪打造柔性供應鏈,在此之下,SHEIN品牌與其他電商平臺的顯著區別還在于其從產業帶深入到了更細節的生產資料中,大到各種智能化設備,小到提升制造效率的小工具。
以印染為例,其傳統流程大概包括配坯、縫頭、退漿、煮練、漂白等前期準備,以及浸軋染液、汽蒸固化、熱熔固化等染色環節,廠房往往潮濕、悶熱,且資源消耗大、污染嚴重。然而,我們進入到一家處于SHEIN供應鏈上游的印染廠時,卻看到了另一番景象。
地面平整透亮,來往的搬運機器人有序地穿梭于工廠之中,零星可見幾位年輕工人,坐在椅子上操作電腦。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工廠因為引入了新的設備后,增加了兩道環節,不僅增加了工廠運轉效率,而且還明顯提升了出品品質。
該工廠負責人李成(化名)提到,一部是由SHEIN聯合開發的布坯檢測原型機。當布坯送入印染廠后,會由這臺自動驗布機從頭到尾檢驗品質,工人會根據機器屏幕上實時反饋的數據看到布坯的完整程度,甚至能精準定位到每一處瑕疵。與此同時,一旁的實驗室會化驗布坯,檢測是否有殘留的有害成分。
另一道工序是松布環節,傳統印染流程中并沒有松布環節。松布機會將布坯展開、拉直,并拼接為整齊的布坯后重新卷筒。經過松布之后,布坯進入到印染機器時可以更絲滑轉印,而且產品穩定性更好。
完成前期準備過程后,布坯將由機器人運送至印制環節。
按需生產使得這家印染廠擁有著一般工廠所不具備的開發能力,在二樓印染車間邊,有一個能夠容納數十萬種各種花紋、顏色的布料庫。李成告訴光子星球,布料庫容納能力有限,所以會根據市場反饋實時調整,“最暢銷的花紋,入庫幾年都還在”。
布料庫邊上有一塊巨大的屏幕,屏幕上呈現了轉印廠視角下,下游的實時訂單情況:有大到幾千米的訂單,亦有小到1米的訂單。“以前一個人能盯幾十個訂單就了不起了,我們從SHEIN引入了這套數字化系統,兩個人就能覆蓋數千訂單?!?/p>
這家印染廠引入了數碼熱轉印技術,這是一種將染料印在熱轉印紙上,然后將圖案轉印到織物上的印制技術,其最大特點是在提升效率的同時極大節省了水資源。
傳統的絲網印刷技術,每印刷100米面料需使用0.49噸水。自2018年至2024年6月,SHEIN使用數碼熱轉印技術的產品已經超過65%。按此推算,該技術的應用使SHEIN節省113萬噸水,大約相當于22.6億瓶500毫升的瓶裝水。
除了高大上的智能化設備,我們注意到,SHEIN超60項精益工具滲透到了背后產業帶工廠中的方方面面。
在制衣車間里,工人利用SHEIN研發好的手套模板,一鍵啟動智能模板機,針頭沿著模板的手掌輪廓自動縫制,即便不熟練的新手也能迅速生產出一只縫線圓順的手套。
對于復雜工藝的“珠繡面料”縫制,常規的做法是先用工具手工破壞掉車縫部位的繡珠。SHEIN研發人員在縫紉平車上安裝上一件如鳥喙一般延伸,且前端含有圓珠的壓腳配件,隨著在車縫時向下施加的壓力,壓腳會自動推開面料上的繡珠,從珠子的間隙中順暢通過,隨之輕松完成縫制,完整保護了面料上的繡珠。
讓手套縫線圓順的智能生產模板、能輕松標準化實現V領居中縫制的“人字車”輔助工具、會巧妙保護面料表層秀珠的壓腳工具、可替代手工縫制鉆鏈的輔助工具,一系列精益工具的引入,提升了工廠的制作水準和效率。
平臺引擎:向深處推動產業升級
傳統制衣環節中,印染環節是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大戶,制衣環節則往往工作環境較差,且勞動密集。
相關工廠并非不想轉型,但越往上游走,大訂單便越是常態,導致整條產業鏈長期處于“現金流”游戲之下,根本不具備轉型的技術與資金條件。從這個角度上講,按需柔性供應鏈并不單是一種生產經營模式,而是一種“能力”,讓服裝產業擺脫資金游戲,釋放更多時間、資金、人力。
傳統以大批量、長賬期為代表的大批量模式,轉變為小批量、短周期的小單快反,產業帶在完成上述切換的過程中具備柔性制造能力的同時,也增強了其抗周期能力。
“我們這個行業有很長的賬期,特別是過去以大訂單為主的時候,SHEIN的按需模式不只是讓工廠有了靈活的生產能力,而且回款周期縮短到了一周?!睆堄钐峒白约喊粗芙Y款的同時,還提到如果沒有SHEIN提供的財務數字化系統,那么對賬也將是一件頗為頭疼的事情。
“現在接單、排單、結款整個流程就跟網購一樣簡單省事,因此我們騰出更多時間專注生產和工藝升級。”
SHEIN表面是時尚品牌,但更深入一層看更像是一個產業帶升級的“引擎”。SHEIN的供應鏈大部分在國內,作為產業領軍者,SHEIN已在國內服裝產業證明了互聯網模式對時尚行業的促進作用,隨著平臺化后的勢能不斷積蓄,產業升級有望延展到整個服裝制造,乃至外貿體系之中。
這種延展,既表現在產業帶不斷增加的智能化設備,也表現在工廠中花樣繁多的精益工具,甚至還包括一個個從精益道場中走出來的管理和技術人員。
這當中有兩個標志性的事件。
一件是越來越多的制衣廠,進入到SHEIN產業鏈之后,賺到了錢,從而撕掉了“低端”的標簽,工廠老板們把資金重新投入到生產改造,以及將工廠搬入到了環境更好、標準更高的科技園中——產業資本的回流。
另一件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流到產業之中,在他們看來,完成數字化和智能化“武裝”后的服裝行業,在環境、收入方面,其實并不輸于寫字樓里的白領。
在工廠環境變得更好,更多年輕人才回流到產業點滴變化之間,受益于“按需時尚”的服裝行業也悄然間實現了產業的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