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網》孟行
2023年已然過去,對于券商行業而言,2024仍將是挑戰與機遇并存的一年。
A股市場全年表現不佳暫且不提,2023年年初,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正式落地,給券商投資銀行業務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但同時也對證券公司執業質量及綜合金融服務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在過去一年中,多家券商因投行業務開展違規問題被監管處罰。
2023年下半年,受A股市場行情影響,IPO 出現階段性收緊。為了活躍資本市場,證監會及有關機構還從投資端、融資端、交易端、改革端等各方面,發布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進一步規范股份減持行為、調降證券交易經手費、調降融資保證金比例、調整印花稅,引導上市公司中期分紅及股份回購、加強程序化交易監管體系等政策舉措落地。
總體來看,去年券商行業相比2022年有復蘇態勢。數據顯示,2023年前三季度43家上市券商合計實現營業收入3819.17億元,同比增長1.84%;合計實現凈利潤1099.73億元,同比增長6.46%。
十大總市值券商??
大多數情況下,一家上市公司的市值排名就能反映這家公司在行業中的位置,上市券商中,哪家公司最值錢?截至2023年12月29日,A股43家上市券商中,總市值排名前十的公司中有9家公司市值超過千億,其中,中信證券市值排名最高,接近3000億元,而中信建投、中金公司、國泰君安、華泰證券、招商證券、海通證券、申萬宏源、中國銀河等公司市值在2000億以下,只有廣發證券市值不到千億。
值得注意的是,在市值排名前十的券商公司中,已有多家券商處于“破凈狀態”。數據顯示,國泰君安、華泰證券、海通證券、廣發證券等公司市凈率均小于1。
目前券商行業中,中信證券營業收入和凈利潤連續多年排名行業第一。公司凈資本、凈資產和總資產等規模優勢顯著,是業內首家總資產規模突破萬億元的龍頭券商。投資銀行、財富管理、資產管理、金融市場等各項業務多年來保持市場領先地位。
從行業整體競爭格局來看,頭部券商強者恒強的馬太效應持續凸顯,隨著行業競爭態勢加劇,行業集中度將進一步上升。
去年11月,證監會表示,將支持頭部券商通過業務創新、集團化經營、并購重組等方式做優做強,打造一流的投資銀行,發揮服務實體經濟主力軍和維護金融穩定壓艙石的重要作用。
行業分析人士稱,證監會的支持意味著頭部券商在未來將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發展機會,這對它們的長期發展非常有利。
實際上,早在2019年底,證監會于官網發函表示,為打造“航母級證券公司”,證監會積極開展了一系列工作,其中第一條就是:“多渠道充實證券公司資本,鼓勵市場化并購重組,支持行業做優做強”。
實際上,2023年,券商行業發生多起并購案例。首先是去年3月,國聯證券的控股股東國聯集團競拍成功民生證券34.71億股股份,并且國聯集團于12月份獲準成為民生證券主要股東。
證監會指出,民生證券應當切實做好與國聯證券的風險隔離,嚴格規范關聯交易,嚴防利益沖突和輸送風險;應當會同國聯證券、國聯集團按照報送證監會的初步整合方案確定的方向、時間表,穩妥有序推進公司與國聯證券的整合工作。
另外,去年12月份,浙商證券公告稱,公司擬從5家公司手中受讓國都證券約19%股權,是證監會表態支持頭部券商通過并購重組等方式做優做強后的首單券業并購案。浙商證券有關負責人表示,此次嘗試跨區域合作主要是希望更好地發揮公司現有業務優勢與國都證券業務協同效應,共同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能力。
十大營收最高的券商
從券商行業營收狀況來看,2023年前三季度營收排名前十的券商中,除了中信證券穩居第一的寶座,其余券商營收排名和市值排名并不一致。
數據顯示,除了中信證券2023年前三季度營收超400億元以外,華泰證券、國泰君安、中國銀河、海通證券等券商營收超200億元,而中信建投、廣發證券、中金公司、申萬宏源、招商證券等券商營收均超百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中信證券、中國銀河、中信建投、中金公司、申萬宏源、招商證券等公司去年前三季度營收同比均出現下滑,其中,中信建投下滑幅度最大,前三季度營收同比下滑19.03%。值得注意的是,中信建投去年第三季度營收49.19億元,同比下滑40.60%。公司對此解釋稱,主要是大宗商品銷售收入減少所致。公司第三季度歸屬于股東凈利潤為13.69億元,同比下滑32.68%。公司對此解釋稱,主要是自營業務收入減少所致。
目前,中信建投在券商行業中市值排名第二,但市凈率卻明顯高于其他千億市值券商。在此前的機構調研會議上,有投資者表示,公司當前估值與行業相比明顯溢價。對此,中信建投回應稱,影響市場估值的因素很多,比如公司的自由流通股本比其他頭部券商相對小,ROE水平相對領先,賣方業務排名上升等。整體來看,二級市場估值溢價是投資人對公司的鼓勵和正向評價,公司將繼續發揚勤奮上進、追求卓越的優良傳統,爭取為股東創造更大價值。
凈利潤最高的十大券商
券商扣非凈利潤表現方面,2023年前三季度中信證券扣非凈利潤超過百億元,位居券商行業榜首,超過161億元,華泰證券凈利潤接近百億元,位列榜單第二;國泰君安近80億元,位居第三,而中國銀河、中信建投、招商證券、廣發證券等券商的扣非凈利潤超過50億元。
從2023年前三季度扣非凈利潤排名前十的券商中,華泰證券扣非凈利潤增長幅度最大,實現同比增長27.85%,而海通證券下滑幅度最大,同比減少32.89%。值得一提的是,海通證券去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收225.74億元,同比增長19.20%。
海通證券在去年第三季度實現扣非凈利潤4.93億元,同比下滑61.65%。對此,公司解釋稱,主要是一方面受全球加息影響,利息支出增加,利息凈收入同比減少;另一方面市場交投不活躍,相關收入同比減少。
在去年的三季報業績說明會上,對于海通證券的破凈情況,有投資者詢問海通證券如何保護中小投資者的投資回報。
海通證券回應稱,公司實施連續、穩定、積極的利潤分配政策,重視對股東的合理投資回報,最近三年以現金方式累計分紅比例均超過30%。為維護公司價值及股東權益,促進公司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保護投資者長遠利益,公司已于2023年8月末啟動實施A股股份回購方案,截至10月31日已累計回購A股股份超3380萬股,支付金額超3.38億元。
2023年8月份,證監會明確了“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的一攬子政策措施,其中提到,“修訂股份回購制度規則,放寬相關回購條件,支持上市公司開展股份回購”。
去年除了海通證券回購股份以外,東方證券、東方財富、國金證券等多家券商發布公告回購股份。
從多家券商發布的研報來看,目前券商估值處于低位是業內共識。山西證券近日發布研報稱,券商板塊估值達到底部,關注市場情緒回升。
2024新轉折點在哪?
自注冊制正式落地實施以來,券商保薦業務一直備受市場關注。數據顯示,過去一年,313家企業登陸A股,而10家頭部券商包攬了大半企業IPO保薦項目。
中信證券在上市公司IPO承銷保薦方面位列第一,全年保薦34家企業上市。中信建投證券以33家的保薦數量緊隨其后,國泰君安、海通證券則分別保薦22家企業上市,并列第三。其余券商保薦項目數量均在10家以上。
在注冊制落地實施的同時,監管部門對券商投行業務持續保持高壓態勢,多家券商因投行業務違規收到罰單。其中,萬和證券因投資銀行業務違規被暫停保薦及債券承銷業務三個月。另外,券商分類評價顯示,2023年共有15家券商因投行業務被扣分。
在創新方面,分析人士認為,由于近兩年由于監管要求趨嚴,所以券商行業內少有大的創新。不過,去年多家券商積極申請北交所做市商資格、上交所債券業務做市資格,而隨著ETF規模的不斷增長,券商對于相關業務的重視程度也逐漸提高,布局ETF做市業務動作加快。去年11月份以來,上交所密集發布ETF新增做市商公告,方正證券、華泰證券、國信證券等券商的“身影”頻頻出現。
尤其是ETF做市是一個新賽道,能夠為券商帶來新的利潤增長點。做市業務有利于增強ETF的流動性,在提高成交量的同時,也為做市商提供了更多收益。而且,做市業務也可能與券商的其他業務形成合力,為券商的轉型升級帶來更多空間。
展望2024年,多家券商、公募、私募以及外資機構紛紛發布中國市場投資展望。在機構人士看來,2024年中國經濟有望進一步回升向好,居民收入和消費回升、企業盈利不斷改善、經濟轉型持續推進。與此同時,A股市場情緒面有望回暖,在估值處于歷史低位的當下,2024年投資機遇將不斷顯現。(思維財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