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網》丁琬瓔
1月初,曾被中國皮革協會評為“中國真皮鞋王”的哈森商貿(中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哈森股份”,603958.SH)發布了一則擬收購智能制造企業的公告,引發市場關注。
近年來,女鞋市場競爭激烈,哈森股份多年來的業績表現不盡人意,自2016年上市以來,其營收、凈利潤連年下滑。去年以來,經濟回升向好,市場需求逐步恢復,哈森股份業績依舊虧損。2023年前三季度,哈森股份扣非凈利潤繼續虧損1544萬元。
轉型跨界智能制造
公開信息顯示,哈森股份主要從事中高端皮鞋的品牌運營、產品設計和銷售,主要擁有哈森(HARSON)、卡迪娜(KADINA)、哈森男鞋(HARSON BUSSINESS)及諾貝達(ROBERTA DI CAMERINO)(成人女鞋)、麥鞋趣(MYXIEQU)等自有品牌,并代理PIKOLINOS、AS等境外知名品牌的產品,產品主要銷售區域為全國一二三線城市商場專柜、購物中心及線上渠道。品牌“哈森”曾被中國皮革協會評為“中國真皮鞋王”。2023年半年報顯示,哈森股份在線下共擁有1075家店鋪,其中直營店鋪900家,經銷店鋪175家。
1月2日,哈森股份發布公告顯示,哈森股份正在籌劃通過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購買江蘇朗迅90%的股權、蘇州郎克斯精密五金有限公司45%的股權、蘇州曄煜企業管理合伙企業(有限合伙)23.08%的股權(見下圖)。
上述公告提示,哈森股份股票已于1月2日停牌,1月3日繼續停牌,預計停牌時間不超過10個交易日。
此舉意味著,以女鞋為主營業務的哈森股份要向工業智能制造領域跨界。
哈森股份表示,本次交易預計構成《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規定的重大資產重組,不會導致公司實際控制人發生變更。此外,哈森股份表示,本次交易仍處于籌劃階段,交易各方尚未簽署正式的交易協議,具體交易方案仍在商討論證中,尚存在不確定性。本次交易尚需提交公司董事會、股東大會審議,并經監管機構批準后方可正式實施,最終能否通過審批尚存在不確定性。
天眼查信息顯示,江蘇朗訊成立于2021年,主要從事計算機、通信等電子設備制造,經營范圍包括通用設備制造、專用設備制造、工業機器人制造、工業自動控制系統裝置制造等。就在2022年,哈森股份曾向江蘇朗訊投資2000萬元,持有江蘇朗迅增資后10%的股權。
不難看出,上述三家標的與哈森股份主業的經營范圍并無太大關聯。對于此次收購,市場解讀為哈森股份謀求跨界“智能制造”。
不過,鑒于江蘇朗訊和哈森股份的主營業務差別較大,業內對此次跨界重組的看法不一。
全聯并購公會信用管理委員會專家安光勇表示,跨界重組需要有明確的協同效應,否則成功的概率大大下降。在全面注冊制下,跨界重組需要謹慎考慮目標行業的競爭力和發展潛力。在當前經濟形勢下,投資風口行業可能是一種選擇,但需要仔細評估風險和回報,并做好管理和運營新業務的準備。
在外界看來,“中國真皮鞋王”跨界“智能制造”,與其持續不振的主業不無關系。
業績持續虧損
自2016年上市之后,哈森股份的業績并不理想。數據顯示,2017年至2022年,哈森股份扣非凈利潤分別為-1176.63萬元、-1.14億元、-2465.64萬元、-6876萬元、-3408萬元、-1.71億元。
2023年,國家促消費系列政策持續發力顯效,消費場景全面恢復,服裝鞋帽類產品市場銷售增勢較好。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3年前三季度我國限額以上單位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10.6%。
然而,經濟回升向好,市場需求逐步恢復,哈森股份業績依舊虧損。2023年前三季度,哈森股份扣非凈利潤繼續虧損1544萬元。
扣非凈利潤持續虧損,反映出哈森股份主業盈利能力的疲軟。
財報披露,哈森股份的線下渠道以百貨商場專柜為主,近年隨著國內消費市場不斷發展,專柜渠道優勢下降,同時,線上渠道不斷擴充,線下渠道面臨客流需求減少的風險。根據其2023年第三季度主要經營數據,三季度新開門店35家,關閉門店59家。
與此同時,直營為主的銷售模式,讓哈森股份高庫存風險始終存在。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公司存貨高達3.51億元,占流動資產的43.1%,占總資產的35.31%。存貨周轉率0.7次,存貨周轉天數高達383.7天。
業績萎靡下,哈森股份頻遭大股東珍興國際減持。2021年第三季度至2023年第三季度,珍興國際共計減持哈森股份超1200萬股。
獨立經濟學家王赤坤表示,傳統鞋業行業屬于無門檻供給,在各方資本繼續投入和加持下,行業供給繼續增加,供給平衡被打破,供給過剩,行業競爭在不斷加劇。而隨著近幾年消費者對皮鞋需求下降,對于相關品牌來說,轉型可能有利于企業找到新的業績增長點。
鞋服企業紛紛求變
從當下鞋服行業的大環境來看,上、下游企業均遭遇不同程度的困境,投資分析人士認為,原本由客戶控制的中間環節和渠道多層分銷體系,隨著科技與工具的創新,已經形成了品牌和用戶直接對話的溝通機制,這種新商業模式已經嚴重沖擊傳統的商業模式。
業內人士認為,品牌的核心競爭力在于產品力,品牌需要對用戶需求進行深入了解和洞察,才能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在渠道觸點更加多樣,消費者喜好轉變節奏加快的當下,多家老牌紡織、鞋服類企業開啟主業重塑,比如紅蜻蜓、奧康品牌,二者均在營銷方面加大了費用投入,開啟年輕化轉型,不過ST奧康2023年二、三季度再度陷入虧損,紅蜻蜓2023年三季度的凈利潤仍未恢復至2020年的水平,挑戰仍然存在。
而另外一些沒有追求行業深度創新和變革,或是對行業前景持悲觀態度的企業,從上游制造到下游品牌商,一些老牌企業則開始大跨步式的轉型,尋求自救。
今年1月2日,主營色紡紗生產、制造的華孚時尚公告顯示,公司全資子公司浙江華孚色紡有限公司計劃投資“上虞華尚數智中心AIGC智算中心項目”,項目一期建設預計投資金額2.5億元。華孚時尚在公告中表示,開辟全國智能算力產業新賽道。基本面上,華孚時尚2022年歸母凈利潤大幅減少161.60%,2023年,歸母凈利潤延續下行態勢。除此之外,還有報喜鳥、棒杰股份等向鋰電、光伏領域跨界。
據了解,電子制造、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等領域近年來受到國家大力扶持,市場前景廣闊。如果哈森股份能把握住政策機遇,加大在新業務領域的投入,那么公司未來業績改善的可能性較大。
不過,亦有分析人士表示,“哈森股份本次資產重組能否走出經營困境,尚需觀察。考慮到當前宏觀經濟形勢和行業特點,公司本次資產重組可能面臨重大挑戰。”(思維財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