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鯊導讀:擴大進口對中國企業為什么那么重要?
作者 | 簡 安
編輯 | 盧旭成
2月1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令,對進口自中國的商品加征10%關稅。2月4日,這一政策正式生效。在這個背景下,中國經濟尤其是中國外貿將會面臨怎樣的挑戰?
在2月10日舉辦的“強勢復蘇1688招商發布會暨廠二代接班潮論壇”上,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魏浩在以《中國外貿發展面臨的外部新形勢》為主題的演講中給了答案:
在特朗普對華商品加征關稅的背景下,中國企業將面臨出口管制、人民幣升值、自愿出口限制、301調查等六大挑戰,而要應對這種種挑戰只能加大開放力度,越開放越發展,越發展越安全。
中國企業具有四五十年國際市場拓展經驗,中國企業和產品也在中國多元、復雜的市場環境經過考驗。下一步,中國企業要加大自主品牌建設,通過跨境電商迅速觸達海外消費者,同時加大數字化轉型力度,降本增效;加大進口力度,利用全球的原料、中間品等資源,增加企業競爭力。
以下為演講內容實錄,經藍鯊消費編輯,有刪減:
2024年,中國經濟、貿易都達到預期,進口發展態勢也不錯。中國外貿的國際市場份額已經達到15%,其中出口15%,進口11%左右。
在這種背景下談2025年及以后中國經濟的發展,特別是中國外部環境面臨的挑戰,一個最大的不確定因素是:特朗普新政府的政策變化。
特朗普剛上臺就對美國從中國進口的產品加征10%關稅,同時取消小額貨物的關稅豁免(已經恢復),后面政策可能還會變。但不管怎么變,對中國出口產品征稅只是時間問題,是怎么征、稅率怎么變的問題,包括關稅外其它綜合性措施對中國的影響。這種全方位的貿易政策對中國的影響是直接、快速且全面的。
外貿挑戰越大越要加大開放
這種情況下,中國企業會面臨6個方面的挑戰:
第一,取消“永久正常貿易關系地位”,即最惠國待遇。相當于美國將對中國重啟貿易政策年度審核,對中國外貿企業來講是很大的不確定性,比關稅還不確定,而這種政策已經在路上。
第二,增加關稅。特朗普上一任期對中國加征關稅,使得中國對美國出口產品的關稅提高16%左右,新政府提高比例可能更大。這會影響中國的外貿、進出口,影響中國的產業發展、中國利用外資直接對外投資,以及讓中國國內產業空心化。所以,這不僅是稅收問題,而是稅收會引發的中國經濟發展問題。
第三,301調查。301調查是美國賦予總統的特殊權力,只要他認為貿易伙伴存在不公平、不合理,就可以簽署文件對該國進行制裁。以后301調查會越來越多,它的殺傷力比20年前的反傾銷、反補貼還要大。
這種政策也已經在路上。1月16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發布對中國海事、物流和造船業301調查報告,結論是中國對這些行業的壟斷地位不合理,壓制或限制了美國商業,根據301條款可以對中國提起訴訟。
第四,出口管制。這種出口管制不能簡單理解為美國不允許把產品賣給中國,還包括國外對中國的出口管制,比如美國出口給越南的產品,越南再賣給中國也不行;還有出口再出口到貨國境內的轉移,比如很多不允許進入中國某些企業的出口管制產品或機器,生產型商業型企業可以買來自己用,但不能私下轉給中國相關企業,這涉及最終目的地、最終用戶、最終用途,這就是全方位的管制。
而且美國對中國出口管制產品的種類也越來越多,不僅是半導體芯片,一些涉及到技術的產品,即使商用也可能會受到出口管制,這對中國正常商用領域會產生巨大沖擊。美國對中國的出口管制也越來越聚焦,同盟化趨勢越來越嚴重,包括2024年對管制清單頻繁調整。制裁的領域也不僅僅是軍事、政治,還涉及比如人權、以意識形態為借口進行貿易或經濟上的打壓。
第五,匯率風險。一位企業家跟我講,他的企業一年的凈利率是2%-3%,匯率波動2%-3%,相當于一年白干。匯率對外貿企業是致命的,人民幣升值可能成為中國企業未來需要面對的嚴峻挑戰。
日韓就是“前車之鑒”。日本出口曾占比很高,美國的策略是讓日元在三年內升值1倍,1985-1996年十年間升值了3倍,如此,對日本出口企業來講,產品價格競爭力就沒有了。
如果人民幣升值,出口產品價格抬升,中國企業怎么生存?要出海,要對外直接投資?,F在有句話,“不出海,就出局”,這對企業個體來講沒問題,企業可以通過出海生存,但國家政策不僅要保證企業生存,還要保證農民工、大學生就業,保障國家整體發展。國家目標可能與企業個體目標有沖突,這就是“合成謬誤”,也是政府將面臨的巨大挑戰。
第六,自愿限制出口。特朗普第一任政府就以貿易順差為借口對中國進行貿易制裁。貿易順差很多怎么辦?除了讓人民幣升值,還可以讓國家自愿限制出口。美國曾要求日本汽車產品自愿限制出口,我們也可能面臨這種情況。
2001年,中國加入WTO時,有種論調認為“狼來了”:與世界大牌企業相比,中國企業還有生存的余地嗎?2005、2006年時,中國企業就證明,中國加入WTO,是中國變成了“狼”讓世界各國害怕,而不是我們被“狼”吃掉。
中國目前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就是“二次對外開放”:在國內外嚴峻壓力下,中國經濟會再次改革開放,從規模向質量發展。個人認為,目前特朗普對中國的貿易政策,雖然變化很多,但對中國來講是好事。
中國政府此前提出“國內大循環,國際國內雙循環”,很多人認為國際經濟對我們不那么重要了,但一系列數據告訴我們,中國經濟發展離不開國際經濟。中國的外貿依存度是30%,不管外部環境如何艱難,都不能放棄涉外經濟。
現在的問題是,在外部條件不好的情況下,中國涉外經濟怎么辦?對外開放不是要不要開放的問題,而是如何更高質量地開放,讓中國二次達到加入WTO那樣的效果,讓中國經濟從量到質發生根本性變化,通過外部因素倒逼國內經濟改革。
我們的觀點是:以開放促發展,越開放越發展,越發展越安全;在開放中發展,在發展中化解各種風險,提高經濟的安全性,同時不斷增強風險意識。
中國企業出海行不行,先看在國內行不行
中國外貿到底有沒有競爭力?優勢和韌性體現在哪里?
1、國際比較優勢:中國企業的產品與發展中國家的同類產品比質量高,與發達國家比性價比好。
2、消費者。消費者有兩個屬性,“路徑依賴”和“羊群效應”。比如買東西,消費者每次都到某個電商平臺買同一個牌子的產品;或者同事買了個產品特別好,自己也會搜索買它。消費者的兩種屬性,加上中國產品的特點,保障了中國產品在海外消費者心中的地位,也就是消費黏性及擴展宣傳效果、示范效應。
3、目前,整個世界經濟下行,新消費者看重性價比(這中國有強大的優勢)。如果世界經濟上行即消費升級,個性化消費正好迎合目前中國生產企業小規模定制的特點。
4、不管外部環境怎么變,中國外貿經過四五十年的發展,中國企業積累了大量國際(市場拓展)經驗,對國際市場變化的嗅覺特別靈敏。
5、中國企業出海行不行,先看在國內行不行。中國所有省份和世界200多個國家的外貿出口數據放在一起,得出一個結論:中國的省富可敵國。中國的很多產品,省際差異很大,在不同省份、不同城市經歷千錘百煉,這種韌性及在國內積累的經驗為開拓國際市場積累了核心競爭力。
6、國家高度重視“內外貿一體化”,打通內外貿之間的阻隔,讓同一款產品可以在國內外同時銷售。
2024年,中國外貿企業數量創歷史新高。2025年內外貿一體化后,國內很多商家、小店主可以同時在跨境電商平臺上拓展國際貿易,這是中國外貿穩定增長的新力量。
7、國家的外貿支撐政策。國家要降低外貿各個流程的成本,提高便利性,比如海關流程的簡化、降負。
8、高水平對外開放。中國所有重要政策文件都涉及到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問題,有一點特別重要:積極擴大進口。
很多人擔心,進口多了國內經濟怎么辦?這是對進口的認知不科學、不全面。中國連續16年是全球第二大進口國,占全球11%的進口份額。據中國海關的數據,消費品僅占中國全部進口份額的10%,90%進口的是資源、能源、中間品、機器設備。這些非消費品進入中國生產企業,為生產服務。我們積極擴大進口,是為了保障國內生產。
最新研究表明,很多做得好的企業都有進口行為。經濟越不好,有進口行為的企業越能逆境翻盤,因為可以通過從國外進口更便宜的中間品或原材料降低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這是世界各國研究都表明的國際經驗。
中國經濟想更強大,想應對目前面臨的外部挑戰,下一步一定要擴大消費品進口。再不擴大消費品進口,中國與世界的關系很難協調。擴大消費品進口,是中國積極擴大進口的改變方向,也是中國應對外部挑戰的重要政策手段。
跨境電商的能量超乎想象
有一個實驗:拿一個罐子,先放一些石頭,石頭裝滿再放沙子,最后灌水,會發現瓶子的容量遠超想象??缇畴娚叹拖裆匙雍退?,在傳統貿易保持不變的條件下,通過跨境電商可以更多地占據世界各國的市場。
跨境電商的主要作用在于:
第一,解決中國銷售渠道之痛。國內生產的產品質量再好、性價比再高,以傳統貿易形式上不了人家的貨架,這是以前中國外貿的巨痛之一。通過跨境電商,在APP上就可以展示、銷售。
第二,做自主品牌。自主品牌很難做,中國所有出口產品里有多少自主品牌?有個估算,1/3有牌子。為什么我們的自主品牌很少?自主品牌更上不了他們的貨架。但中國企業要高質量發展就要有自主品牌,自主品牌才能提高企業的盈利率,才能讓企業有錢做研發,進行行業引領。
第三,重塑生產模式和貿易模式。這是跨時代的,去知網上看,現在學術研究都是數字化方面的,這是一種新趨勢。
第四,成本下降讓很多以前沒資格、沒能力、沒錢的中小型企業,現在也能從事國際貿易,有了機會就有可能做到遙遙領先,這是中國外貿持續前進的動力。
第五,降低信息的壁壘。跨境電商的作用就是讓信息互通,讓企業獲取更多信息,從而改變自己的戰略,更加與時俱進,走在行業最前端。
近十年,中國在跨境電商上進行了戰略性布局,因為這是中國外貿的未來,是今后中國外貿發展的重要方向和支撐力量。
如何強壯中國企業?
“國家競爭優勢理論”認為,一個國家、一個行業的強大需要六個要素條件,包括4個本國的決定因素,以及機遇和政府兩個輔助因素。
第一,要素條件。比如生產要素,國家要積極擴大進口,吸引國際人才,高等教育擴招等。
第二,國內市場需求。國家一直在激發國內大市場。
第三,相關支持性行業。加速中國產業的轉型升級,發展更多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比如AI、新能源),讓這些產業之間進行交叉、嫁接。
第四,企業戰略。鼓勵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做國際化戰略布局,大力發展民營企業。
第五,內外貿一體化。讓中國企業生產的產品同時在國內、國外都可以售賣。這在以前是不可以的,因為國內外標準不一樣,外貿企業很痛苦,成本很高。
第六,統一國內大市場。讓城市之間、省際之間的貿易壁壘、行政壁壘等各種成本下降。
現在,中國已進入數字經濟時代,中國企業通過數字化轉型升級,降本增效,一定程度上減緩了關稅提升的沖擊,中國企業才能活下來。
小結
不管特朗普新政府怎么做,外部環境如何變化,中國外貿都會穩健前行。相信在各級政府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的共同合力下,憑借外貿(跨境)企業長期積累的大量國內經驗和國際經驗,新動能將不斷涌現,韌性強、潛力大的優勢將長期保持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