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網》葉芯
房地產行業持續低迷,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萬科”,000002.SZ)也迎來了相對艱難的一年。
Wind數據顯示,截至4月9日收盤,萬科的股價創下近8年來的歷史新低,為7.99元/股,市值865.13億元,市盈率(TTM)7.84倍。今年以來,萬科A股下跌約24%,遠超地產行業跌幅,行業指數跌幅約11.73%。
在萬科股價低迷的背后,公司基本面也承壓。3月底,萬科發布了2023年業績報告,2023年,萬科營業收入4657.4億元,同比下降7.6%;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21.6億元,同比2022年的226.9億元下降了105.3億元,降幅46.4%。而或受償債壓力影響,為補充現金流,今年以來萬科已經多次“甩賣”資產。
然而,屋漏偏逢連夜雨。一封實名舉報信,讓萬科和萬科董事會主席郁亮陷入了一場輿情風波。
深陷“舉報門”
4月1日,煙臺市百潤置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煙臺百潤置業”)通過微信公眾號“煙臺萬林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發布了一篇名為《關于郁亮操控萬科謀取私利有關情況的反映》的文章,其中矛頭直指郁亮。
文章中提出了多項指控,包括非法設立金融機構放高利貸、欺瞞股東挪用項目建設資金、操控皮包公司獲違法收入并私分、搞投機為團伙高管牟利、低價出售項目資產牟利、萬科管理人員涉嫌偷稅漏稅、使用隱匿收入、虛增成本等手段侵吞國有資產等。
舉例來看,文章中指出,郁亮利用萬科的品牌優勢,在全國范圍低價拿地,并與政府進行利益捆綁,以房地產為掩護從事非法活動。而這些非法活動所獲取的資金,正是通過萬科旗下的“影子銀行”如萬鵬(北京)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和紅色崛起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等進行的體外循環,最終流入了個人腰包,等等。
這篇舉報文章末尾,由十家公司聯合署名、蓋章。這十家公司,分別為煙臺佳宸房地產有限公司、煙臺萬林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煙臺市百潤置業、煙臺宏宸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煙臺盈興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煙臺明迪投資有限公司、煙臺宸智商貿有限公司、山東宸予錦商貿有限公司及、煙臺博疆商貿有限公司、煙臺盈泰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
這些企業都是萬科的合作伙伴,都與萬科成立過公司,在與萬科的合作中,扮演小股東角色。
舉例來看,煙臺市百潤置業成立于2017年8月,同年10月與萬科合作成立煙臺創盈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其中萬科持股51%,煙臺市百潤置業占股30%。
一封舉報信,一石激起千層浪。面對這些指控,萬科迅速做出回應,予以否認,并表示相關內容“嚴重失實”。萬科強調,已經進入司法程序的糾紛,相信法律會給出公正的判斷。同時,萬科表示將采取法律行動維護公司的合法權益。
或受此影響,舉報事件發生以來,萬科股價4月以來下降11.22%,市值由月初的981.69億元,蒸發了116.57億元。
曾經的合作伙伴,如今反目成仇,兵戈相向。事實上,萬科或早已自顧不暇。
業績下滑債務纏身
時值地產行業低迷期,在行業企業“雷”聲陣陣的行情下,萬科挺到現在,實屬不易。盡管如此,要如郁亮喊話所言“萬科要繼續活下去”,仍不免面臨重重挑戰。
2023年,萬科首次出現營業收入與凈利潤雙雙下降。財報數據顯示,2021年、2022年、2023年,萬科的營業收入分別為4527.98億元、5038.38億元、4657.39億元,分別同比變動8.04%、11.27%、-7.56%;歸母凈利潤225.24億元、226.18億元、121.63億元,分別同比變動-45.75%、0.42%、-46.39%。
在盈利能力上,2023年萬科的稅前毛利率15.7%,同比下降4.7個百分點;凈利率4.39%,下降到歷史最低位。
此外,2023年萬科擬不派發股息,不送紅股,也不進行資本公積金轉增股本。這也是萬科上市33年以來首次不分紅。
業績承壓,萬科還面臨債務壓力。wind數據顯示,截至目前,萬科的境內債券余額約為640億元,未來12個月內到期的規模為240.8億元;今年上半年內,萬科到期的境內債余額約為63.3億元,加上12.3億美元的境外債券,合計約150億元債券到期。
此外,財報顯示,截至2023年末,萬科短期借款10.64億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就高達650億元,長期借款1977.64億元,應付債券589.71億元。同時,公司還有2216.88億元的應付賬款。
而截至2023年末,萬科的貨幣資金為998.14億元,較2022年末的1372億元出現大幅下滑,同比下滑了27.25%。值得注意的是,萬科貨幣資金上一次不到1000億元還是在2016年末。
隨之下降的,還有公司的現金短債比。該指標由2022年的2.13,降至2023年末的1.6。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當下房企現金短債比要>2.0才比較安全。同行業內,房企旭輝控股爆雷前披露的報表,現金短債比是1.6。
而在銷售端,萬科銷售額與銷售面積均呈下滑態勢。2023年,萬科銷售規模保持在行業第二,實現銷售額3761.2億元,同比下降9.8%。合同銷售面積達2466萬平方米,同比下滑6.24%;銷售均價為1.53萬元/平米。2024年1-3月,萬科銷售額580億元,同比下滑42.8%。
而在拿地上,2023年萬科累計新增40個開發項目,累計拿地建筑面積約569萬平米。不過,在今年第一季度,萬科并未有任何土地投資項目。
而這或許與今年以來萬科自身現金流緊張有關。今年2月,萬科以七折價格“斷臂”甩賣上海七寶萬科廣場的50%權益,折價拋售后回籠資金23.84億元;3月,萬科拿出上海中區廣場做抵押貸款,“補血”14億元用于償債;同月,因流動性風險,惠譽、標普、三大評級機構全部下調萬科評級。
為了“活下去”,萬科管理層自愿將月薪降至1萬元。據萬科2023年報,在公司全職工作的8位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自愿放棄2023年度獎金。此外,自報告披露之日起,萬科董事會主席郁亮、總裁祝九勝、監事會主席解凍自愿領取月薪稅前1萬元。
值得肯定的是,萬科并未進行大規模裁員。財報顯示,萬科員工總人數2022年末13.18萬人,2023年末13.11萬人,2023年僅減少了700人。
正值萬科的多事之秋,降杠桿、確保財務安全底線、穩固經營基本面成為萬科的當務之急。面對合作伙伴的舉報,郁亮也亟需給出答復,重新獲得市場的信任。
今年以來,盡管中金公司、國信證券等多家國內證券機構給予萬科“推薦”“買入”“增持”“跑贏行業”評級,但目標價出現大幅下降。其中,國泰君安謝皓宇團隊于今年1月19日給出增持評級以及25.4元/股的目標價,3月29日報告則維持增持評級,但目標價變成11.53元/股,僅一個月余時間,目標價下調了55%。(思維財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