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網》謝瑩潔
5月7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央行行長潘功勝宣布了一系列重磅金融政策,包括三大類共十項一攬子貨幣政策,旨在加大宏觀調控力度,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潘功勝介紹,一是數量型政策,通過降準等措施,加大中長期流動性供給,保持市場流動性充裕;二是價格型政策,下調政策利率,降低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利率,也就是中央銀行向商業銀行提供再貸款的利率,同時調降公積金貸款利率;三是結構型政策,完善現有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并創設新的政策工具,支持科技創新、擴大消費、普惠金融等領域。
適時降息:支持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在參加國新辦新聞發布會時表示,降低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預計向市場提供長期流動性約1萬億元。下調政策利率0.1個百分點,即公開市場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從目前的1.5%調降至1.4%,預計將帶動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同步下行約0.1個百分點。下調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利率0.25個百分點,包括:各類專項結構性工具利率、支農支小再貸款利率,均從目前的1.75%降至1.5%;抵押補充貸款(PSL)利率從目前的2.25%降至2%。
他表示,降低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0.25個百分點,5年期以上首套房利率由2.85%降至2.6%,其他期限的利率同步調整。中國人民銀行將設立5000億元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加大消費重點領域低成本資金支持。增加支農支小再貸款3000億元。優化兩項支持資本市場貨幣政策工具,將5000億元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和3000億元股票增持回購再貸款兩個工具的額度合并,總額度變為8000億元。完善存款準備金制度,階段性將汽車金融公司、金融租賃公司的存款準備金率,從目前的5%調降至0%。
在資本市場方面,央行優化了兩項支持資本市場的貨幣政策工具,將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和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的額度合并使用,總額度達到8000億元。此外,央行還創設了科技創新債券風險分擔工具,通過與地方政府和市場化增信機構合作,分擔債券的部分違約損失風險,為科技創新企業和股權投資機構發行低成本、長期限的科創債券融資提供支持。
此次央行推出的一攬子貨幣政策,體現了逆周期調節力度的加大,有助于穩定市場預期,支持消費和投資,促進經濟的穩定增長。數量型政策的降準,為市場提供了充裕的流動性,增強了金融機構的資金供給能力;價格型政策的降息,降低了企業和個人的融資成本,刺激了經濟活動;結構型政策的精準支持,則有助于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國內金融體系仍然保持穩健
關于2025年以來的經濟情況,潘功勝介紹,今年以來各項宏觀金融數據都比較不錯,貨幣信貸呈現出“數量增加、價格下降、結構優化”的運行特征。一季度末,社會融資規模同比增長8.4%、貸款同比增長7.4%,如果把地方專項債置換地方融資平臺貸款的影響進行還原,貸款同比增速將超過8%,廣義貨幣供應量(M2)保持在7%左右平穩增長,明顯高于名義經濟增速。同時,社會融資成本保持低位,普惠小微、制造業中長期、科技型中小企業等貸款增速均快于全部貸款增速,信貸結構進一步優化。
從金融市場看,一季度表現良好。股市運行總體平穩,交易較為活躍,上證指數保持在3300點左右。債券市場在經濟信心提升的帶動下自我校正。在岸、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較去年末小幅升值1%左右,跨境資本流動相對均衡。
潘功勝指出,4月以來,盡管面臨比較大的外部沖擊,國內金融體系仍然保持穩健,金融市場展現出較強韌性。上證指數在4月7日下跌后迅速反彈并企穩,目前10年期國債收益率徘徊在1.65%左右,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略有貶值后目前回升到7.2元左右。
中國證監會主席吳清5月7日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全力鞏固市場回穩向好勢頭。強化市場監測和風險綜合研判,動態完善應對各類外部沖擊的工作預案,全力支持中央匯金公司發揮好類“平準基金”作用,配合中國人民銀行健全支持資本市場貨幣政策工具長效機制,更好發揮市場各參與方的內在穩市功能。
金融監管總局局長李云澤在參加國新辦新聞發布會時表示,充分發揮保險資金作為耐心資本和長期資本的作用,加大入市穩市力度,下一步將推出三條措施支持穩定和活躍資本市場。一是擴大保險資金長期投資的試點范圍,為市場注入更多增量資金;二是調整償付能力的監管規則,將股票投資的風險因子進一步調降10%,鼓勵保險公司加大入市力度;三是推動長周期的考核機制,促進長錢長投。
市場人士亦分析指出,此次降準可以調整市場流動性結構,適當減少短期流動性工具的滾動續作,加大中長期流動性供給,同時降低銀行負債成本,增強銀行負債穩定性,弱化銀行高息攬存動力,壓縮非銀機構資金空轉套利空間。
未來,央行將繼續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和金融市場運行情況,持續做好貨幣政策調控,并加強與財政政策的協同配合,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這一系列政策的實施,將為市場注入信心,為實體經濟提供有力支持,助力中國經濟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保持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研究機構觀點
摩根士丹利:此次政策是“精準寬松”范本,1萬億流動性中約60%將流向實體經濟,預計二季度GDP增速回升至5.2%。但需警惕商業銀行惜貸情緒抬頭。
高盛:公積金利率下調是樓市托底關鍵信號,預計核心城市二手房成交量環比增長20%。但政策對三四線城市提振效果有限。
中金公司:科創債風險共擔機制是“制度性突破”,將吸引險資、養老金等長期資本入場。建議重點關注半導體、生物醫藥領域的AAA級科創債。(思維財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