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網》蔡俊
美國奧馬哈,一座因巴菲特聲名遠揚的小城,被譽為“資本圣地”。5月,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第60屆股東大會在此如期舉行。
這場持續七小時的“投資思想盛宴”吸引了全球1.97萬名投資者到場,線上直播觀看人次突破千萬。94歲的巴菲特與接班人非保險業務負責人阿貝爾(Greg Abel)、保險業務負責人賈因(Ajit Jain)共同解答了市場關心的60余個問題,覆蓋宏觀經濟、產業變革、投資哲學等多個維度。
本文提煉出幾大核心議題,解碼“股神”對當前經濟形勢與未來投資邏輯的判斷。一個時代落幕之際,又一個時代將接棒。
宏觀經濟:全球化困境與美元霸權隱憂
過去一個月,關稅戰烽煙四起,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世界站到了新的十字路口。
巴菲特以“進口憑證”構想為例,直言“貿易不應成為武器”。他指出,美國當前35%的關鍵零部件進口依賴度與28%的高新技術產業對外依存度,暴露出產業鏈安全的脆弱性。針對《芯片與科學法案》引發的全球半導體產業重構,巴菲特警示:“保護主義是嚴重的戰略錯誤,當75億人對你失去信任,3億人的繁榮終將不可持續。”
關稅戰引發的美元指數波動,巴菲特坦言“財政政策是最令我擔憂的問題。”
他透露,伯克希爾因美元貶值造成的外匯損失達7.13億美元,并批評美國政府通過貶值轉嫁債務風險的行為。盡管持有200億美元日元資產,他仍強調“不會投資注定貶值的貨幣”,暗示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正面臨重構壓力。
投資戰略:現金儲備與機會捕捉
大變局的當下,巴菲特和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現金儲備也創下紀錄。
他透露,近期曾放棄100億美元級投資機會,但堅信“未來五年必有重大機遇”。對比1929年大蕭條時期,他認為當前市場波動“不算劇烈熊市”,強調“控制情緒比預測市場更重要”。
投資會現場,巴菲特主動談及投資的日本商社的長期主義。目前,公司持有三菱、住友等五大商社總計200億美元股權,展現出跨周期布局的魄力。
他透露投資邏輯基于三點:30年以上的經營歷史、2%左右的股息率、與伯靈頓鐵路等現有業務的協同效應,并表示“即使日本央行加息,我們也不會拋售”的宣言。
產業洞察:能源革命與AI沖擊
新能源熱潮興起,但資本市場對該產業變遷出現雙向的博弈。
一方面,在光伏組件出口激增35%的背景下,巴菲特卻對傳統能源保持戰略配置。他主導的160億美元愛荷華州風電項目,既包含1600兆瓦的風電裝機,也保留了燃煤機組作為調峰備用。這種“新舊能源并行”的策略,可能是其對電網穩定性的現實考量。
AI技術革新上,巴菲特主要關注該革新在保險業的漸進式滲透。值得關注的是,其接班人也表達類似的觀點,與巴菲特“不用最先采用新技術”的理念一脈相承。
面對自動駕駛對車險業務的沖擊,伯克希爾保險業務負責人賈因給出“三步走”應對策略:短期優化精算模型(2025-2027)、中期接入駕駛行為數據(2028-2030)、長期探索UBI保險模式(2031年后)。
企業治理:接班架構與文化傳承
巴菲特在宣布阿貝爾年底接任CEO時,特別強調“決策機制不變”。具體是非保險業務由阿貝爾負責、保險業務由賈因掌舵,自己保留董事會主席和首席投資官職位。這種雙軌制架構既保證戰略延續性,又規避了接班人真空風險。
現場有人提問“如何選擇工作”,巴菲特以伯克希爾文化的三大支柱回答,提煉出企業治理精髓。
第一個是人才密度,建立了“與優秀者為伍”的篩選機制。第二個是資本紀律,強調“不用他人資金下注”的自主經營原則。最后是價值底線,連續60年拒絕參與"賭場資本主義"的投機游戲。
未來展望:三大戰略支點
該議題也是現場參會人士最關心的話題。巴菲特聚焦創新投資方向、全球化新范式、ESG理念的務實實踐等三大支點。
創新投資方向上,巴菲特透露正在關注三大領域:能源轉型中的電網升級(預計投入超300億美元)、AI在重資產行業的應用(如鐵路調度系統)、生物科技領域的早期布局(已設立10億美元專項基金)。
全球化新范式上,盡管對日本投資信心十足,但伯克希爾對新興市場保持審慎。早前,公司曾對投資蒙古有過興趣,但后來否決在該國的礦業投資提案。公司海外擴張遵循“三重過濾”標準:政局穩定性(如排除拉美國家)、資源稀缺性(聚焦鋰礦等戰略物資)、法律適配性(優先英美法系地區)。
ESG理念的務實實踐上,終止摩根大通醫療合作項目后,巴菲特給出ESG投資新定義:“真正的社會責任不是補貼虧損產業,而是提升資本效率”。伯克希爾在愛荷華州風電項目中,既實現減排目標,又維持6.5%的股權回報率,為ESG投資提供了新范式。
哲學:投資的時空對話
“股神”的最后一場投資會,參會者還關心更宏大的命題。當被問及“如果穿越到1776年如何建設美國”時,巴菲特將資本主義體系比喻為“大教堂與賭場的共生體”:既要保持資本市場的活力(賭場),又需堅守實業根基(教堂)。
這種辯證思維,恰是公司穿越六十年周期的核心密碼。在人工智能顛覆傳統估值模型、地緣政治重構產業格局的當下,巴菲特主義展現出驚人生命力。
這些主義概括起來,包括聚焦現金流的絕對估值法對抗市場波動、跨周期配置能力化解結構性風險、去中心化的組織架構保持進化活力。正如巴菲特在閉幕致辭中所言:“當你們在懷疑時,我們仍在堅持購買農場和公寓——這才是對抗不確定性的終極答案。”
“用時間換空間”的智慧,或許正是破解當前經濟困局的終極啟示。(思維財經出品)■